仪陇论坛-仪陇新闻网旗下互动新媒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107606|回复: 0

林治波对“开放”的12点看法(转发博文)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631 天

[LV.Master]颇具盛名

1万

主题

3万

帖子

21万

积分

博士后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214135
陇币
7
发表于 2019-9-16 21: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仪陇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林冶波对开放的12点看法说得好! 林治波: (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社长) 【关于开放的看法】 1.开放,是一个中性词,而不能视为褒义词。因为,开放有正确的,有错误的,正确的应坚持,错误的应改正。如果将开放完全视为一个褒义词,那么就会认为无论开放什么、无论怎样开放都是对的。 2.开放,和其他事物一样,要有度, 不足与过度均有害。 3.过度的开放,比闭关自守还有害。如果说,闭关自守是慢性自杀,过度开放则是急性自杀。越开放越安全的说法,是违背常识的。殖民地是最开放的,它安全吗?连主权都没了。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以及世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付出了千千万万英烈生命的代价,就是为了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去,结束无节制无限度开放的被动局面。 4.应进行有利的开放,避免不利的开放。通过开放,趋利避害,实现国家强盛,是开放的基本原则。 5.应进行对等的开放。不能实施单方面的开放,而应实行对等、平等的开放,这也应该成为开放的一个基本原则。 6.招商引资,应变为招商选资。选择那些朝阳产业、高技术产业、低污染产业和有利于促进产品外销的企业。如果外商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只是内销,则我国的民族产业必受巨大冲击,汽车就是一例。这个失误在利润和产业升级两个方面给中国带来了无比巨大的损失。 7.开放不可以丧失国内市场为代价。国内市场如果完全被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则中国的本土产业和民族产业将完全丧失生存空间。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依靠的只能是民族产业而不是西方跨国公司。很多人经常忘记这一点。 8.市场换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已完全失败。因为,外资企业想要占领和控制中国市场,就不可能把先进技术给我们,若给了我们,他们就控制不了市场了。实际的情况是,他们把我们的资源消耗了,环境污染了,劳工累坏了,利润拿走,技术不给你。因此,所谓市场换技术的说法是很可笑的。最近美国声色俱厉地禁止中国强制外商转让技术,中方让美国拿出事例来,而美方拿不出任何证据。这说明,我们一些人的所谓市场换技术就是一句空话,没有任何事例可以支撑。 9.美国对中国的打压绞杀,证明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保卫国家和人民利益是极其重要的。亲美势力无节制地抱美国大腿,不但没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反而导致了无比巨大的损失,这是令爱国者痛心的。 10.纵看历史,横看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会主动实行无原则的彻底的开放,只有殖民地被迫实行了全面开放,任凭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和掠夺。实际上,我们的许多行业和相当份额的市场,已被西方垄断资本所控制,这种情况不能再持续下去了。如果现在采取有力措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反之,则前途堪忧。 11.开放的前提是牢牢把握本体,没有本体或丧失本体而一味开放,必将失去自我。换言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有利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联想从反面,而华为从正面证明了这一点。 12.如果有人能够证明我的上述观点是错误的,则说明我的政治立场、平生所学、思想认识及智商都是差得一塌糊涂,世界各国政要和学者也都是傻逼蠢货,毫无智慧,才让中国企业走出去变得如此困难。他们为什么不能像我国的公知那样“聪明”起来,向他国实行全面开放呢? 总之,但愿我的认识是错误的。
3 V+ O" x. e( A" v. L& q6 I9 ~# F
来自 Android 客户端
仪陇论坛-仪陇新闻网旗下互动媒体【关注民生、汇集民意】联系QQ/微信:316733448 官方QQ群:154484869 。本网摄影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关于我们|APP下载|小黑屋|手机版|仪陇论坛-仪陇新闻网旗下互动新媒 |

仪陇新闻网旗下互动媒体 联系QQ/微信:316733448 QQ 仪陇论坛QQ群:154484869
转载本网贴文请注明来源,转载本网图片照片请保留本网水印。尊重他人,赢得尊重,欢迎转载,拒绝剽窃!
仪陇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ICP备案号:蜀ICP备1302767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76 | 川公网安备 51132402000030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