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 天 [LV.1]默默无闻
三年级
- 积分
- 145
- 陇币
- 0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仪陇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乐兴乡位于仪陇中部,距仪陇新县城新政镇约60公里,东邻丁字桥镇,南依武棚乡、安乐乡,西靠凤仪乡、双庆乡,北连大风乡。1950年建乐兴乡,1992年并人永镇,1994年复置乐兴乡。此乡是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口约占全乡人门的90%。
乐兴场建于淸初“湖广填四川”时期。据《仪陇县志》载:清建乐兴场,属新丰里。此地原名螺生溪。因场建在小溪边,场后山岩上有两巨石,形似螺蛳爬于岩壁,故名“螺生”,意为此地生螺。解放后,改“螺生”为“乐兴”,取安乐兴旺之意。
螺生溪是由客家人兴建的。先期入川的广东乳源移民郑、张、林、陈、梁、孙、杨、夏、黄等姓族人来此地插栅为业,垦荒种植,兴建家园。先后在此兴建了戏楼、关帝庙、宗室祠堂等建筑。随着这些公共建筑的相继落成,客家各姓氏陆续搬迁到此地建房开店,街市逐渐兴起,场名为“螺生溪”。
乐兴场的民居建筑体现着岭南建筑风格和浓郁的客家风貌。
乐兴场戏楼至今仍矗立于乐兴场主街,历时200多年的沧桑岁月,风貌依旧,为场上标志性古逮筑。戏楼属木质斗拱结构,呈方形,房顶高3丈有余,中顶为状元帽形,房脊呈放射状的四角向上翘起,脊上四龙回首仰望中顶。其雕梁画栋,窗户为镂空雕格,出将入相门楣饰画秀丽,乐队阁鼓锣座架齐设,台面台柱粗大魁梧,彩绘云图飘然。一楼一底上下两层,周围还有住房、厨房等数间,可供戏班食住。
关帝庙坐北朝南,北靠长嘴山崖,与戏楼相对。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整体结构雄伟高大,坚固结实。庙内布局由臬门、拜殿、关圣大殿组成。大殿内塑关羽坐像,像高3米,头戴冕鎏,红脸美髯,身穿绣龙袍,底纹流畅自然,腰束玉带,手执牙笏,神情威严。左侧为关平、关兴、王甫,右侧为周仓、关索、赵累。整个大殿肃穆庄严,香火旺盛。
乐兴场临街店房建筑属典型的客家街坊穿斗亭子房式建筑。从西往北约500米长的老街,两边阶沿都被临街店房的亭子所覆盖。屋面清一色的小青瓦,堵脊有滚龙脊,扣脊,两头都收燕尾造型。两边檐口滴水直下街中宽约3尺的大明沟。明沟上,每户店房都建有一座小石桥与对街相连。两边穿斗亭子街宽2丈,成百上千人赶场也不会拥挤。人在街上赶场,能蔽日遮雨,摆摊设点无须搭棚。店房都是骑门柜房,活动板门,门楣窗户雕刻饰纹。整个街房古色古香,客家建筑风格浓郁。
改革开放后,街上住户逐步向外扩建,特别是向丁字桥方向,沿公路两边建起了长约500米的新街。新街多为现代建筑,砖混结构,大都楚 2-6层,外墙装饰瓷砖,很有现代感。
清末民初为方便风仪、双庆、武棚子、狮子岭、三跳石、饶家沟、板桥子等地的乡民,使他们下雨天不用蹚水过河赶场,客家各姓又集资修建了两座长约7丈、宽约4尺的大木梁石平桥。桥面上的路基桥板青石料每块重达3000斤以上,做工十分精细。其中一座桥后来被拆去,在原址上由客家郑氏后裔郑大清捐资重建了一座公路桥(既慈母桥)。
清末民初时期,乐兴街市贸易十分活,客家各姓将当地土特产品都带到市场跟贩子交易,如枫树湾陈氏的草鞋,板桥子罗姓、张姓的火纸,三跳石、饶家沟张姓、陈姓、孙姓、饶姓的白蜡,以及各姓客家所产的蚕丝、棉花、线子、土布都大量上市。很多挑担贩子都乐于到乐兴街市贩运土特产品到新政码头。乐兴陈氏草鞋曾是挑担客和嘉陵江上水手、纤夫最为喜爱的草鞋。火纸、白蜡、蚕丝远销重庆、武汉、南京、上海。每逢农历二、五、八日当场天,街上各家店铺生意红火,茶馆、酒店食客盈门。整座场镇热闹非凡。
1950年以后,乐兴先后建立了供销社和合作商店,进行统—规范经营,担负全乡的生活生产资料供给。20世纪80年代后,很多农民入场经商,场镇商贸得到空前发展。如今街面商业经营摊点棋布,异常热闹。
乐兴是典型的客家之乡。全乡客家人数百年来始终占总人口的绝大部分。客家人的郑、杨、林、张等15个主要姓氏分布全乡各村社。这些姓氏的先祖都是清初至清中叶从广东韶州、乳源、河源、潮州等地,应清政府“湖广填四川”的诏谕迁徙而来的。这些姓氏的祖先都属中原客家人系,各姓氏都有本家族源远流长的客家史,至今在生活、信仰、语言等方面都保留着客家人固有的风俗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以粗粮杂食作为主食,以勤俭节约为荣。在居住建筑规制上仍沿袭岭南客家人的方式,就地取材,采用土木修建穿斗围龙式建筑。街房以穿斗亭子式建筑为主。客家人崇尚祖先功德,年头岁尾节日祭祀隆重,家家户户昭穆有序,族规、家训代代传承。尤其他们坚定地遵循祖宗“宁卖祖宗田,不丟祖宗言”的遗训,顽强地保留着客家语言,在客家人族系里口口相授、代代流传,努力弘扬着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乐兴场亦因客家人聚族而居而显示出独具魅力的特色。
奇石神韵--三跳石
乐兴乡饶家沟一社和邻村十社交界处,有一道海拔600余米,长1000多米,翠柏茂密,风景秀丽,蜿蜒起伏的山梁。山梁最高处,有一前大后小中间高,成一字形排列,形状各异的三块石头,人们称它“三跳石”,当地村庄也由此而得名“三跳石村”。
这三块大小不等的石头,每块石头均在15立方米以上。中间一块高三米左右,像个巨人在向前张望;前面一块和后面一块石头上各有一个长50公分左右,宽近30公分的天生大脚印。这三块石头座下是一个长300多米,宽50米的长梁,长梁顶部像一个五官齐全的麒麟头像,这三块石头就座落在麒麟头部左耳朵前上方
的悬岩边上,地势非常险要。
三跳石前有一条30米长的羊肠小道几乎壁立,双手攀援才能上下,稍有不慎就会跌入百丈深渊。下小道右行就是一个长200多米,宽20多米的山梁。山梁的两边楚陡岩,山背上有一个高三米,长宽各二米左右的前头像个牛头的石头,和相距10米的高约2米,长宽各一米多的三层叠起象个螺蛳的石头立在那里。这个山梁婉蜒下伸20来米,是一个长400多米,宽约30米的矮梁山,这个山好像前游的一条巨龙,人们也叫它“青龙山”。“龙头”下面坡底前面50米处有一个小山叫做兔儿包。
站在三跳石观看,东边1000米处是团包山,西边1000米处是风凰山,三山顶端一样高,周围还有大小不等的山峰十来个。三跳石就好像脚踏两块石头威武挺立的将军,指挥人马正在追赶围剿前逃的犀牛和青龙。
当地流传着一个赤脚大仙战孽龙的故事。
很久以前,这一带有一个作恶多端的浪荡公子,被族人沉到湖里淹死了。死后仍不思悔改变成一条孽龙,伙同犀牛精、螺蛳精、兔儿精在这里为非作歹,使这里十年九旱,灾害频繁。赤脚大讪奉玉帝之命,跨着麒麟率领众兵将,前来平妖除魔,走到三跳石前被两块大石头和陡峻的山岩挡住了去路,大仙施展仙法,从麒麟背上跳下来,一脚踏一块大石头,挽弓搭箭,把兔儿精一箭射死滚到山下湖里化作了一个小山包。又念动咒语把逃跑的孽龙钉在矮梁山上,犀牛精和螺蛳精就地伏法,化作了大小两块石头立在孽龙尾后的山粱上。
传说不足为证,但“三跳石”景观确实雄伟、壮观,令人神往。
神石天工--猪拱石螺
猪儿石、螺蛳石,是两块巨石,通称“猪拱石螺”。位于马乐兴乡五里碑村,素有“怪石”之称,闻名遐迩。
两石相距300米,分别长在小河两岸约五十米高的悬崖上,遥相对望。 猪拱石,活像一头大白猪,生在河左面的石壁上,石壁上面杂树丛生,绿荫覆盖。下面是长40米,高4.5米,进深8.5米的凹石岩。以前这里还住过二户人家。虽是石岩,却环境清幽,泉水清澈,岩口尽是栽植的箬竹和篁竹,形成天然屏障,将石岩口和它上面的“猪拱石”遮掩住,不走拢去看,不识“庐山真面目”。
石螺蝴,生在小河右边大路旁高50米的石崖缝罅中,两颗形似螺蛳的石头,体积约一立方米 ,一苍一白 ,一大一小,形态逼真,紧巴在崖壁上。其下10米高的土坪上亦栽有几丛篁竹,将石螺蛳遮掩,不到近前不得见。
相传石猪是要吃石螺的,往往在夜间行动。一旦把石螺吃了,该村社的人就要受穷遭难。向来石猪所在社的人较富;石螺所在社的人较拼。如若石螺露了面,没有遮拦,那一社的人的牲畜都喂不起。相反石猪所在社的村民,却安然无恙,物丰民富。
五十年前,竹木遭到破坏,石猪、石螺失去了掩体,该村社一度灾难频繁,苦不堪言,人们说那是“猪拱石螺蛳”的自然风水遭到破坏。后来就分别在两处都栽起竹木,把它遮掩起来,白昼黑夜,石猪再见不到吃不着石螺了,自然风景得到培植保护。该地的人又过上安乐祥和的生活。猪拱螺蛳更加远近闻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