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深化“小学作业不回家”,推动“双减”落实落地,国庆节前,成都市教育局发布工作提示,规范作业管理“六条”规定,要求中小学要科学合理布置作业,不在班级群里布置打卡式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作业……
关于家庭作业,“母难慈子难孝”“岁月难静好”的极限拉扯仿佛就此得到拯救,让我看看是谁的嘴角在上扬?不过,不打卡,班级群就安静了吗?不打卡,就不布置作业了吗?孩子需要什么样的作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班级群?
不只成都,已经有多地针对班级群打卡一事发布新规:福州去年已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长沙4月明确提出:“教师不得在班级群或APP布置‘打卡’式作业”“不得公开点名批评”。
习惯养成是根本,了解学情是责任,形式大于内容、留痕式打卡应该停止。开学一个多月,一些关于写作业打卡的新闻见诸媒体,一家长抱怨8个作业录7个视频。试问,如果一个班50个学生,一个孩子录7个视频,全班家长一天贡献超过300条视频,这是拍短剧的节奏吗?学习的初心一旦演化成任务心态作祟,自驱力将严重消解。
班级群里看似整齐划一的打卡,暗藏多少越俎代庖?天知地知家长知,老师亦知。教育,旨在培养一个人的素养与能力,班级微信群、QQ群或钉钉群的“打卡式”作业,容易本末倒置,将本该注重过程的学习,变成“打卡交差”人浮于事。同时,“看某某家的孩子如何如何”,成引战口头禅。PK场域在校内与家庭间转化胶着,蔓延成新型攀比。“奇葩作业”“形式作业”丛生,已超出学生认知范围,成为枷锁。一些学校出于环保教育目的,布置的“环保作业”让家长们苦不堪言,更催生相关网络业务、网络热销——空牛奶盒,已剪开洗净晾干,28元100个包邮;空笔芯,真实用完、拒绝放墨,100根,21.14元……都是为拯救未完成环保作业开发的“新营生”。方法与对策一旦用错了地方,素质教育便已离题万里。近日,浙江台州一家长跪在校门口喊话“取消钉钉”,引发网友热议。虽然教育部门回应与钉钉无关,但“钉钉”二字显然戳中许多家长的敏感神经,引发共鸣。科技是为了教与学的双向便利,而不是唯形式论,增加焦虑和抱怨。
建群初衷,是确保每位在繁忙生活中奔波的家长,不至于漏掉关于孩子的重要讯息。“老师,××没有带水杯,请他/她到校门口来拿一下。”“老师,××容易出汗,帮忙垫一下汗巾。”此类消息频繁弹窗不胜其扰。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而非某个孩子的“保姆”。切莫让老师的恳切叮咛、孩子的学情报告、学业的盲区诊断,淹没在日常琐碎洪流中。班级群是跨越时空限制的交流平台,家校共建“加速度”,却也背负“双刃剑”。班级群成了家校沟通的江湖,有了更多别名:“老师辛苦了!”“谢谢老师!”——刻意讨好的老师“夸夸群”;“收到!”“好的!”——任务回复“刷屏群”;老师家长互怼叫嚣“压力群”……拒绝怕不礼貌、点赞又不遂心、跟帖叹太无奈,老师和家长都有苦难言。这类打卡可以不必整齐划一,以保持信息传递的纯粹。家校沟通的群,架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连心桥,它讲求公平、尊重、交心。重庆市武隆区一小学,一家长因回复“不参加”研学,被移出群聊;江苏连云港灌云县一家长因为质疑家委会高价采购物资,被移出群聊;河南焦作一学生父亲因回复“家长又有作业了”,被移出群聊……家长有表达诉求,老师有解释义务,怎能一“踢”了之?“群主”不是一言堂,勿因“权力”倾斜了天平。有骗子也正是深谙班级群的“游戏法则”,一击即中。近日,常州市反诈骗中心接受害人报警称,有人冒充老师,在班级群里发收款码,直到班主任发现才被曝光。也有的家长毫不见外,把班级群归为营销群,商品推广、拉票集赞。福建一家长甚至在群内连发不雅视频撕另一家长,随后该群被老师解散。社交边界感的消融,使家校沟通平台遭遇“无妄之灾”。为教育部门“不打卡”政策叫好的同时,家长也应“人间清醒”:这不是责任松绑,更不是放任自流。
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事,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精简不必要的打卡,可以让教育告别虚浮于形式的监管,回归注重实质的内里。不打卡不代表高枕无忧,家庭是最好的学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别忘了以身作则。流于表面的无效打卡应该废止,承载关键内容的消息,应该及时“在看”。还素质教育本来的模样,不再困扰孩子和父母。正如教育局提示中所说:各学校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合理布置书面作业、体育锻炼、艺术欣赏、劳动实践等多种类型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他们可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他们可以“锄豆溪东,正织鸡笼,溪头卧剥莲蓬”;他们还可以“忙趁东风放纸鸢”“急走追黄蝶”……别让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停留在“厕所社交”。教育应以人为本,家校沟通因线上而便捷,因线下而鲜活。父母和老师的初心,都是家校合力,与孩子携手向着更美好的人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