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论坛-仪陇新闻网旗下互动新媒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1725|回复: 0

小麦亩产破千斤,合作社年入百万!看这位南充新农人的创业故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65

主题

4843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3672
陇币
0
发表于 2025-4-28 17: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仪陇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近日,南充市嘉陵区正素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兵的心情格外舒畅——市农科院助力引入的“南麦941”小麦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省供销投资集团帮扶的龙蟠镇首家村级供销社于4月初挂牌,粮食收购冷链车即将开进田间。“新品种预计亩产突破1100斤,加上高粱、玉米种植和无人机服务收入,今年合作社总收入能超过100万元!”任兵蹲在田埂上掰着粗糙的手指算账,他黝黑的脸上不时露出笑意。

任兵(中)在麦田中查看“南麦941”长势。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何军锐摄

在嘉陵区农业大镇、粮食主产区龙蟠镇,130余名“种粮大户”各展所长,而41岁的任兵,是田埂上最亮眼的“麦田守望者”。自2012年返乡创业,他从养鸡、种西瓜起步,历经无数次尝试与摸索,最终在粮食种植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十多年来,他始终扎根田间,引进北斗导航播种机、无人植保机等新设备。2023年,他还考取无人机“飞手证”,化身“空中农夫”,在蓝天与麦田之间穿梭。任兵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创新,带领合作社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踏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也在这片麦田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守望传奇。

守望初心:从创业谷底到金色麦田

深春的阳光斜照在龙蟠镇牛头寺村的高标准农田,540亩“南麦941”麦田翻涌着青绿的波浪。任兵蹲下身用指尖轻捻饱满的麦穗,麦芒划过掌心微微发痒,“‘南麦941’这个品种确实好,许多来参观的同行都对这长势赞叹不已。”

站在田埂上,任兵不禁想起2012年的那个晚上。当时在深圳开服装厂亏了本,身上没剩多少钱,攥着回老家的车票,他心里就一个念头:“换个地方接着干!”回到龙蟠镇后,他什么都尝试过,养鸡场里鸡毛乱飞,西瓜地里忙得脚不沾地。遇到鸡生病、西瓜卖不出去的时候,他愁得整夜睡不着觉,但咬咬牙还是坚持了下来。

2021年,镇上开始整治撂荒地。任兵看着近百亩长满荒草的田地,心里直痒痒,向来说干就干的他在向村里申请后就带着工人开始开荒。镰刀割不动的地方,就用锄头一点点刨,手上磨出了血泡,简单缠个布条接着干。当地里第一株高粱苗长出来那天,他守在田埂边看着茁壮的小苗,觉得这些日子的辛苦都值了。

如今,这片曾被荒草淹没的坡地早已换了模样,变成为现代化粮田。任兵不仅在这里拓荒种粮,更主动接手了村里300亩低效的柑橘园,深翻土地、种上粮食,让曾经的“低效园”变成了如今的“丰产田”。

任兵翻开手记上的账本,密密麻麻记录着:2024年,小麦480亩,亩产760斤;高粱320亩,亩产620斤;无人机服务收入5万元;合作社发放土地租金11.3万元,工人工资3万多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更是一位麦田守望者对土地最炽热的告白。

守望科技:铁牛与飞翼的田野协奏

“任兵,来飞飞机了!”妻子赵会站在田埂另一头喊道。任兵应声小跑过去,双手抱起足有半人高的无人机箱子,“这新家伙可比老款能干,一天能喷洒300亩地!”他利落地展开机翼,手指熟练地检查着螺旋桨。随着“嗡——”的一声轰鸣,大疆T70无人机腾空而起,携带水箱里的药水化作细密的白雾,均匀地洒在麦浪上。

“以前背着喷雾器打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还追不上病虫害。”任兵抹了把额头的汗,眼睛盯着无人机划出的整齐航线,“现在好了,这‘铁鹰’自带GPS,连田埂都不用踩就能把活干完。去年靠无人机给周边农户打药,合作社挣了5万多元,今年新机器一到,订单就更多了。”

无人机作业完毕,任兵领着记者往农机库房走。大门一推开,浅旋免耕精量播种施肥一体机泛着冷光立在中间。“这可是咱的‘大功臣’!”任兵伸手摸着机器上的排种管,“开沟、施肥、下种一气呵成,比老黄牛快多了。”他蹲下身子,指着机器底部的旋耕刀,“这是省农科院专家推荐的,说是最适合咱这地的土质。”

说起科技种地,任兵打开了话匣子:“现在种粮可不比从前,得靠脑子。”他掰着手指头数:“比如小麦收了种玉米、大豆轮着来,土壤肥力才能保持住;再比如用这一体机播得又快又匀,一亩地还能省不少种子。”

70岁的任帮荣正蹲在角落检修喷灌设备,听见这话抬起头:“我种了一辈子地,头回见麦子长得这么密!任老板鼓捣的这些机器,可比咱们老把式强多了。”他拍了拍身上的土,“在这干活一年能挣一万多,还能学新技术,值!”

库房外,赵会正往小货车上搬无人机箱子。“老任就爱摆弄这些铁家伙。”她笑着摇头,“新买的轿车都落灰了,天天开着小货车往地里跑。”任兵一边往车上放设备,一边接话:“这小货车装得下‘宝贝’,能拉着我和无人机去给乡亲们帮忙,可比轿车实用多了!”

守望共富:供销链上的乡村协奏曲

正说着,龙蟠镇党委书记孙伟和牛头寺村第一书记杜政辰踩着田泥走进库房,带来了新的好消息。“任老板,快看新鲜热乎的订单!”杜政辰兴奋地介绍,自从去年省供销投资集团定点帮扶牛头寺村,他就带着成熟的供销渠道扎根村里,不仅让高粱、小麦、生鲜蔬菜畅销成渝、远销湖北,连村里的南瓜都走出了国门。“全镇首家村级供销社刚成立,以后你合作社的粮食从田里收割,到冷链车装货,不挪窝就能搞定!买农机设备也更方便,直接走供销社渠道,又快又省心。”

三人并肩站在仓库外的小山丘上,只见连片的麦田如绿色地毯铺向远方,田块间的小道蜿蜒交错。孙伟抬手抹了把顺着草帽檐滴落的汗,手指划过田间低空飞行的无人机:“你看,咱镇靠‘四化’破了‘四难’——专业化培训把年轻人留在地头,机械化让老把式也能种千亩田,科技化让‘南麦941’亩产多收400斤,订单化让粮食还没灌浆就找好了买家。”他转身望向任兵,目光在其胸前的党徽上顿了顿,语气里带着期许:“当年你带头把300亩柑橘园改成粮田,现在推广农业现代化,你这‘排头兵’可得带好头!”

“放心吧,孙书记!”任兵胸脯拍得“砰砰”响,身后麦浪翻涌,挂穗的“南麦941”在风里晃出细碎的银光,“今年准备再添一台播种一体机,无人机也准备增加施肥设备,整个合作社年收入能破百万大关!”

日头正盛,阳光给麦田镶上金边,半熟的麦穗飘出甜香,和着泥土味儿往鼻子里钻,远处田埂上拖拉机突突作响、来回穿梭。像任兵这样的麦田守望者们,正用汗水和新技术,把乡村振兴的故事一笔一划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仪陇论坛-仪陇新闻网旗下互动媒体【关注民生、汇集民意】联系QQ/微信:316733448 官方QQ群:154484869 。本网摄影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关于我们|APP下载|小黑屋|手机版|仪陇论坛-仪陇新闻网旗下互动新媒 |

仪陇新闻网旗下互动媒体 联系QQ/微信:316733448 仪陇论坛QQ群:154484869
转载本网贴文请注明来源,转载本网图片照片请保留本网水印。尊重他人,赢得尊重,欢迎转载,拒绝剽窃!
仪陇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ICP备案号:蜀ICP备1302767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76 | 川公网安备 51132402000030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