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论坛-仪陇新闻网旗下互动新媒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17053|回复: 0

跟着张大千,做个“青城客”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942

主题

2213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4544
陇币
0
发表于 2024-5-6 10: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仪陇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开栏语

图片

灵感地图 | 跟着名人游四川


自古诗人例到蜀,好将新句贮行囊。


大美四川,人文荟萃。古往今来,无数名人大家,在这片土地寄情山水,以诗歌、散文、小说、绘画等丰富形式,描绘巴山蜀水的自然地理和人文风貌。


壮美风光曾给予一代代文人大家“灵感”,一批批大家文墨也滋养着巴蜀人文。五一假期,天府新视界微信公众号推出“灵感地图”系列作品,跟着名人游四川,沿着他们的足迹,赏名人笔下的巴山蜀水,寻山水之间的历史底蕴。


5月10日,是国画大师张大千诞辰125周年。


研究张大千,一直是学界热门,聚焦的重点从张大千的出生地四川内江,到张大千在成都期间的点滴故事,还有张大千与敦煌的不解之缘,不一而足。几个月前,第20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揭晓获奖名单,《万里千寻》上榜,聚焦的就有张大千在青城山的一段时光切片。

图片

1938年,为躲避战乱,张大千举家迁往青城山上清宫文武殿下的小院,居住了约4年。在此期间,一家人过得安静而富有情趣。“万里飘篷一叶轻,归来犹得住青城;儿捕粉蝶知宜画,妾整朱弦与辨声。食粟不谋腰脚健,酿梨长令肺肝清”是当时的生活写照,而“揭来百事都堪慰,待挽天河洗甲兵”,则是他期盼抗战早日胜利的真情流露。


青城山不仅给张大千先生一家提供了安逸的生活和宁静的画案,同时,青城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幽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更激发了他的艺术灵感。白天,他与友人一同逛山观景或对物写生,晚上,则在灯下吟诗作画或写字读书。


寓居青城期间,是他精力最盛、用功最勤、创作最丰的阶段,他作画上千幅,青城题材尤多。甚至有学者认为,张大千晚年新创的“破墨泼彩法”与青城山有密切关系。他还以青城为基地,东游蓉城,南登峨眉,北上剑门,更为他箧中增添了丰富的画稿。离开青城山后,张大千始终怀念青城山,为青城山作画多幅,甚至为他厨师新开的餐厅取名“青城山”。


图片

青城山俯视众景图  张大千画


图片

1982年冬,张大千的女儿张心庆离美回国时,84岁高龄的他绘制了《题友人泼墨青城山水》,并在此图上题下了他最后的强烈心声:“寰海风光笔底春,看山还是故乡青;平生结梦青城宅,蜡屐苔痕画里情。”


34年后的2016年10月,张大千年逾九旬的女儿张心瑞从美国不远万里回到青城山,登上清宫,睹物思人,心绪难平,她说:“父亲最爱青城山,也最喜欢画青城山,青城山给了他太多的灵感。记得那年从敦煌回来时,父亲专程带了十多只红爪玉嘴鸦放归青城山,让它们在此繁衍生息,增添了青城‘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最忆父亲那首诗:‘不见巴人作巴语,争教蜀客怜蜀山;垂老可无归国日,梦中满意说乡关。’父亲最满意、最怀念的还是家乡的故人,青城的山水。”


图片


其实,张大千不是第一个被青城山激发灵感的艺术家。


据《李白年谱》载:“719年(开元七年)。十九岁。在岷山之阳从东岩子游学。”岷山之阳即今之青城山,著名学者郭沫若也认为李白青年时期曾在青城隐居读书。“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不仅在青城山跟随东岩子学诗,留有名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戴天山即青城诸峰之成都山),还学会了驯鸟,至今留有读书台等遗迹。后来,李白的“忠粉”、晚唐大学者杜光庭隐居青城山时,数次在读书台旁盘桓,并留诗向李白致敬:“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颠沛流离半生的诗人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在寓居成都时期,杜甫曾经多次前往青城登山觅诗。丹梯的幽静、林园的幽深、山花的幽香、啼鸟的幽情、亭阁的幽雅、溪水的幽净、白云的幽闲、岩穴的幽邃、文人的幽思、丹青的幽洇、联语的幽趣……青城山无处不在的幽深深地感染了杜甫,激发了他诗意的灵感,同时,杜甫也用十余首诗回报了青城山。其中《丈人山》名句“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传诵千古,青城山也从此享有了“天下幽”的美誉。


图片

图片


青城山也成了很多画家变法破壁的幸运之地。


1933年早春,青城山迎来了一位年近七旬的先生,他就是黄宾虹。此时的他已是一位享誉画坛的名家,但他却希望在画艺上有新的突破,于是前来青城山,寻找那一缕说不清、道不明,却又真实存在的灵感。不想走到青城途中,遭遇大雨兜头浇下,全身湿透,当时行人皆夺路急避,唯有黄宾虹继续前行并挑得一岩石“坐雨观景”。回到旅舍后,黄先生“蒙被酣眠打腹稿”。翌日,他一口气画了十余张《青城烟雨册》,尝试用泼墨、焦墨、干皴加宿墨等不同技法,他在这些笔墨实验中,如愿以偿地找到了“雨淋墙头”的感觉,并以诗记之:“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他在致朋友信中欣喜有加:“青城大雨滂沱,坐山中移时,千条飞泉,令恍悟,若雨淋墙头,干而润,润而见骨,墨不碍色,色不碍墨……”至此,黄宾虹完成了他一生至为重要的“七十变法”,由以前的“白宾虹”成为后来的“黑宾虹”,成为享誉世界的大画家。


2015年6月16日,徐悲鸿先生的妻子廖静文女士弥留之际,她的心中依然念念不忘当年的青城之行。那是一段70多年前的往事。


1943年7月19日,著名画家徐悲鸿带着中国美院的师生到青城山写生,同行的除了艺术家之外,还有刚刚20岁的廖静文。他俩的爱情历经风霜,终于在青城山迎来了绽放。美不胜收的青城山和廖静文给徐悲鸿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几十天里,他先后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湘君》《湘夫人》《东皇太一》《云中君》等和《青城道中》。在创作风景油画《天师洞银杏》时,徐悲鸿不忘在画面里加上一个正在聚精会神读书的身着紫红色旗袍的少女。这个少女就是廖静文。年轻靓丽的廖静文和参天古树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该作品成为徐悲鸿的经典。


为了纪念青城山对爱情的滋润,徐悲鸿应邀为朝阳洞撰书楹联时,一串明亮的句子,在徐悲鸿笔下龙飞凤舞: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60多年后,廖静文回忆起这段让她陶醉的日子,深情地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图片

师洞银杏 徐悲鸿画


如今,青城山下又聚集了一批艺术家,包括著名音乐家赵季平,著名画家戴光郁,著名书法家何应辉、张景岳,德国著名诗人雷震,尺八演奏家陈大华等。他们也是在一座山的感召下,向这里汇集,希冀从这里找到灵感。


前几天,青城山上清宫的大千旧居刚刚完成了修葺,一院雅舍掩映在青山之间,仿佛等着远去多年的艺术家乘鹤归来。

图片


撰文/王国平
图据青城山都江堰景区
编辑/马艳琳 郭书琼 责编/谢梦 审核/姜明

仪陇论坛-仪陇新闻网旗下互动媒体【关注民生、汇集民意】联系QQ/微信:316733448 官方QQ群:154484869 。本网摄影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排行榜|关于我们|APP下载|小黑屋|手机版|仪陇论坛-仪陇新闻网旗下互动新媒 |

仪陇新闻网旗下互动媒体 联系QQ/微信:316733448 QQ 仪陇论坛QQ群:154484869
转载本网贴文请注明来源,转载本网图片照片请保留本网水印。尊重他人,赢得尊重,欢迎转载,拒绝剽窃!
仪陇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ICP备案号:蜀ICP备1302767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076 | 川公网安备 51132402000030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