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民俗文化《中元节》
我们中国人大概都在小时候听过鬼的故事、传说和祭仪,幼小的身心似乎能够感知、呼应谜一样的鬼神。长大成人,在社会上打拼生活,反而对鬼无感,鬼神之说多是生活的装点、游戏、消费或寄托其实这也是东西方人共同的特点。少儿期文化,人的生活跟鬼神相伴。青年期文化,对鬼神有思辨、理性探索和科学实证。成年期文化,心中无鬼,为所能为,鬼神只是背景。老年期文化,轮回、来世的观念和感受再度撞击我们的头脑和心灵。古人一定深信在生命之外,天地间仍有不可知的力量,包括死去的亲人和他人,仍以鬼魂亡灵的形式左右人间。人们必须有某种仪式,有习俗来跟它们沟通,才能保证自己在人间正常的生活,否则,自己的生活和百年人生也一定会受干扰影响。这大概是鬼节的习俗传承下来的原因之一。
据说世界上有三大鬼节,即西方万圣节,墨西哥鬼节,泰国鬼节,但我们中国的鬼节至少有四个,清明节,上已节,中元节、下元节,我们还有一座鬼城一丰都,还有一个鬼月一农历七月。
清明节不用说了,民间即称其为“扫坟节”“鬼节”“冥节”到时家家户户都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先稍微打扫亲人坟墓,在墓前供祭,将纸钱焚化,讲究一些还要为坟墓培上新土,最后是礼毕惜别。
过上已节,汉民族的习惯是,“是月上已,官民皆累(洁)于东流水上,日洗灌被除,去宿垢获(病),为大絮”,其中就有鬼沾边、过节要驱除厉鬼的功能,今天江南一些地区仍将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据说是这一天鬼魂出没,人们要在自家门前鸣放鞭炮,驱吓来鬼。
至于下元节为鬼节的说法不一。有的地区定十月初一为鬼节,有的地区定十月十五为鬼节。考察这一鬼节,可以说是我们文化中人情的表示。农历十月是冬天的第一个月,气候变冷,人们担心逝者的灵魂缺衣少穿,因此去祭奠亡魂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品,还要供上冥衣。人们把冥衣焚化,叫做“送寒衣”。
相比较中元节的鬼节,以上三个鬼节的节日意义要复杂一些。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作为鬼节更为纯粹,因为七月在中国文化视野里就是鬼月。据说每年从七月一日起冥府大门开放,那些终年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会到人间旅行一月,到处游荡,七月因此被称为鬼月,对人间生活而言鬼月不吉,这个月既不宜嫁娶,也不宜搬家而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就是“鬼节”中元。
古人说,“鬼者,归也。”古人还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农历七月,正是秋收之归,阳气也归敛。故农历七月称鬼月,七月半称鬼节恰如其分。但有归魂,必然也有游魂。
特地声明,图文源于网络,若有不妥,并请删除。
传统文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