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仪陇中学 发表于 2022-5-26 21:55:55

书香仪中 少年在国旗下的读书分享:邓洪潇、刘曌君、文梦菲

书香仪中少年在国旗下的读书分享:邓洪潇、刘曌君、文梦菲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我校2022年“书香教育,全域悦读”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书香型”学生,即通过手抄报,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砥砺学生的悦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才能。本期为您带来邓洪潇、刘曌君和文梦菲三位同学国旗下的读书分享。


高二(18)班 邓洪潇

阳光少年,钟爱乒乓球、篮球。爱读书,特别喜欢《平凡的世界》《活着》《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等书籍,从书中学会坚韧和憧憬,梦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服务家乡教育,站在三尺讲台上,给同学们传授知识,挥洒汗水,把青春奉献给和热血奉献给家乡。做我所爱,爱我所做!



三毛的撒哈拉故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分享的书目是台湾作家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真正动人的作品往往不是拥有最华丽的辞藻,最出奇制胜的情节,最负盛名的作家光环,而是拥有最真挚的感情。
在整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处关于哑奴的情节,当地的财主们肆意地虐待压榨奴隶们,利用他们来为自己挣钱。一次偶然,三毛认识了一个哑奴,他没有名字,也不会说话,但他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三毛给了他钱和许多吃的东西,哑奴非常感激。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回报,但他会偷偷地把新鲜的蔬菜放在三毛家门口,他会帮三毛补漏了洞的屋子……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表达对三毛的感激。但三毛却很内疚,因为她只能给予哑奴物质上的帮助,却不能改变他的生活和命运。
在目睹了哑奴的悲惨遭遇后,三毛更加明白了自由的重要性,更加向往自由。虽然撒哈拉并不是三毛想象的撒哈拉,可是她从来没有改变过对它的爱,将她的青春献给它,无怨无悔。我从没有从她的文字中看到一点埋怨的痕迹,她镇静地、勇敢地、怀着一颗美好的心,忘记了恶劣的环境,而被那广袤的自然,美好的沙漠风光深深的吸引。三毛对自由的追求是任何事物都无法阻挡的。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虽不必忧虑其他因素会束缚我们的自由,但是真正的自由并不是说不被压迫就行了,我们所追求的是心灵、人格、梦想的自由,不受束于其他人的思维、行为,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敢于向所谓的权威说不,遵循自己心中的理解,需要敢于创新,勇于创造。这样才算是真正地在身体、思维、行为、精神上获得了自由。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高一(24)班 刘曌君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失望。”
——村上春树
在单调的学习生活中,我最大的乐趣就是闲捧一本书慢慢品读。我喜欢读作者笔尖下的林间枫叶,也喜欢读笔墨里的海中咸腥。每读完一本书,总是会或多或少地为一些情节感到遗憾,可正如《活着》这本书中虽有着无比痛苦的孤独,但更吸引我去探索的却是莫大的绝望下,徐徐燃起的希望与生命力。这不就是阅读的真正奥义吗?书如人生,不论身处困境或迷途,请相信光和希望就在前方。



读《活着》有感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高一24班的刘曌君,很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带来这周的读书分享,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享我读《活着》这本书的心得感受。
当我读完《活着》这本书的时候,最深的感受就是《活着》这本书里表现的世界太残酷了,它就像是一部试图诉说时代悲剧的“伤痕文学”。但《活着》真的仅仅只是一部充满时代悲剧的小说吗?不,它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内容,那就是关于人性的救赎。
他人的救赎能支撑着他活下去。即使福贵输光了家产,即使在众人面前被福贵打倒在地,挺着大肚子的家珍也只是不哭不怨跟他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人们鄙夷福贵的行为,为家珍的忍气吞声而打抱不平,但也更为家珍的不离不弃、温柔体贴而感动。还记得有庆为心爱的羊求情、凤霞偷偷跑回家看父母、二喜孝顺地伺候岳父等种种情节,无一不是人间温暖的体现。纵使全书有太多太多的悲凉,但那仅存的一丝丝温暖仍能直抵人心深处。我无法说出是否是亲情让福贵从此振作,但也确实是父亲的死将他从“败家子”的混乱生活中拯救了出来;是母亲的死让他感到自责,认识到了亲情的珍贵;是孙子让他从儿女的死中缓解了过来,给予他活下去的动力和希望。
然而世事却不遂人愿,在亲人一个个逝去之后,正当我们看着孙子苦根的死即将成为那压倒福贵的最后一根稻草时,福贵却没有选择死亡,那便是最后的救赎——自我的救赎。“福贵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经历了太多的生死,福贵最终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他在审视完自己的一生之后,才明白了活着的最大意义就是坚强地活着。尽管自己太过平庸,也有太多不幸,但人就是可以为了活着而活着。
卑微的小人物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是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的,他们所能做的最伟大的事,莫过于纵使有太多死亡的理由,却仍可以无怨无悔地选择活下去。如果说前半生的福贵太过软弱无能,那么后半生的他则是勇敢地直面死亡,坚强地活着。这一切都源于救赎。他人的救赎给予他暂时活下去的动力,而自我的救赎更是赋予他去拥抱一切接踵而来的幸福与苦难、热烈与平凡的力量。
活着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奇迹。没有其他的修饰,没有其他的烘托,活着本身就彰显着伟大。生活在温室中的我们,没有饿到吃树皮的经历,也没有太多生死离别的体验。那为什么我们不能紧握希望,勇往直前呢?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好生活,勇敢拼搏,过好每一天,不负我们灿烂的青春!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初一(9)班 文梦菲

   性格活泼开朗,平易近人,爱好广泛,喜欢音乐,画作,尤爱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给了我勇气;《名人传》中贝多芬教会我永不屈服;《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告诉我要努力拼搏。我喜欢演讲,去年九月曾代表学校参加演讲比赛,荣获县级特等奖。热爱学习,努力向上,在去年期末考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长长,我一定会胜不骄,败不馁,踏实走好人生每一步。



努力奋战,成功不再遥远
——读《老人与海》有感
五一假期,我重温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再次合上这本书,不禁思绪万千,我的心早已随着这书飘到那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这本书,给了我面对生活的信心、勇气和坚持,让我懂得了人生路漫长,充满坎坷,但只要勇敢地迎接挑战,就会是真正的胜利者。
《老人与海》讲述了老渔夫桑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了,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它拖着小船在海上漂流了三天,终于把鱼杀死了。老人把它绑在小船的一边,可想而知,这需要多大勇气和多强的意志啊!但在归程中一再遇到鲨鱼的袭击,于是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但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但是他这种坚持不懈、勇敢、自信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虽然老渔夫没有把完整的马林鱼拖回海岸,在别人眼里是失败的,但是实际上他是成功的。他那坚强的意志,勇敢的精神不比英雄的行为逊色,只因为他不像困难低头,他是我心中战无不胜的英雄。
古时有愚公移山,他明知开山绝非易事,但他依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仍坚持带领子孙后代来开山,终于感化天帝,命山神搬走了这几座山。这不就意味着“有志者,事竞成”吗?《老人与海》中有句名言:一个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应是对老人最好的诠释了。
在现实生活中,既然困难无法避免,挑战无从躲逃,那么就勇敢面对吧。坚持不懈,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回想去年九月,我似乎看到了办公室里一遍遍练习演讲的自己;似乎看到了坐在床上一遍遍背稿子的自己;似乎看到了空荡荡的教室里一遍遍诵读的自己,我烦恼,我叹息,我想放弃,可我每当想到那大海上的老渔夫时,我又坚持下来了。最后,我终于在颁奖台上看到了笑靥如花的自己。老渔夫说:“这里离海岸实在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我不禁有感而发:虽然老渔夫已经捕到了一些鱼,但他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有着更远大的目标。而我们呢?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没有奋斗的目标,这怎么会成功呢?“失败是成功之母”,老渔夫在84次的失败后,在第85次时捕到了大鱼,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考试的失败而失落,会因为朋友的背弃而伤心,但是,自从我读了《老人与海》后,想想老渔夫,再想想自己,便觉得自己遇到的都不是问题。同学们,人生谁没有失败过,最重要的是在失败过后重新勇敢的站起来,积极地去面对,去寻找失败的根本原因,并改正。“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全力以赴,以全心的面貌去挑战,坚信成功将不再遥远。“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当我们遇到困难而灰心丧气时,一定要坚持,古人云: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要满怀信心的去迎接挑战。因为我相信成功永远属于我们自己!
谨以此篇敬献给出征在即的高三、初三的学长、学姐们。祝你们考试顺利,捷报频传。



journalist 发表于 2022-5-27 17:45:14

感谢分享~

文诚 发表于 2022-5-27 17:34:10

阅读是洗涤心灵的钥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香仪中 少年在国旗下的读书分享:邓洪潇、刘曌君、文梦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