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甴拍客 发表于 2019-4-19 22:22:14

越战日志1979.2.21(上)

越战日志1979.2.21(上)
绿林少校    岳恒俊广宁      昨晚,遭手榴弹袭击,耽误了行程,天亮后,队伍就出发了。只见山坡上不少小树给压折了,就连长刺的灌木也被压趴了。听说,昨晚行军,在这个山坡上走的很慢,就是因为小树丛和带刺的灌木丛阻碍的。手榴弹爆炸时,有人就地趴在带刺的灌木上,有的直接滚下山坡,没有喊疼的。搁在平时,不定怎么叫苦呢。可见,危急时,人是什么都可以不顾的,感觉也不灵敏了。         这些突如其来的袭扰,耽误了穿插。原计划行进路线,都是出国前的纸上谈兵,到了战场,就随机应变了。为尽快插到公路,基指决定另辟捷径,缩短行程。同时,暂脱离庞大的伤员队伍,轻装前进。伤员们原路行进,有步兵战友护送,伤员们不愿意离开大部队,原路遭越人袭击的可能性很大。因我连有伤员,连里组织部分人员随伤员走,便于照应。要求我台出一人随伤员队伍走,台长没有同意,作罢,我替李伟紧攥的拳头松了下来。

自甴拍客 发表于 2019-4-19 22:22:15

      这时候,我才知道,昨晚基指遭袭击后,二台8个人中有6人受伤,电台工作几乎瘫痪。在这关键时刻,连长亲自组织开设电台,上机工作,与军区沟通后,收发了多份电报。在转移过程中,连长接过负伤战友的电台,背在身上,边转移、边调剂兵员补充二台,使二台尽快恢复战斗力。连长,这位老通信战士,此时,既是连长,又是报务员,集指战员于一身。(我对连长这个职务的内涵,是在离开部队多少年以后,才有所深刻认识。电影《上甘岭》中,由高宝成饰演的8连连长张忠发,在坑道中指挥全连抗击美国鬼子。当第一位战士倒下后,他对排在第二位的战士说“上”,第三位战士又递补到第一位。这一句“上”,让战士走进枪林弹雨,战死疆场。这一句“上”,潜台词就是该你献身了,即使这样,没有一个战士退缩,仍然向连长投去信任的目光。当通讯员小杨去炸火力点时,无法靠近,身后的连长投来炽热的目光。小杨感到连长的期待,瞬间,他决心以身殉国。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回头深情地喊了声“连长----”,面带笑容地扑向敌人的火力点,用身体挡住了子弹。每看到此,眼眶总是湿润的,冥冥之中在想,有机会,我也要那样。美国大片《兄弟连》中E连连长温特斯,与士兵们水乳交融。战时他冲锋在前,平时关心、爱护士兵,士兵都愿意听他指挥。因为看了这部电视剧,我把战友又称做兄弟。还有那电影《集结号》,就因为连长没有听到集结号音,坚守阵地不撤退,结果全连战死。越战,我师穿插中,路途险阻,一位步兵连连长根据自己的智慧,力排众议,果断把连队从歧途中带出,使全连免遭灭顶之灾。连长啊,全连士兵的性命,都掌握在你的手中呀。连长的权威哪里来,除了职务赋予外,更多的是连长的人格力量。军队中,连长可以指挥到单兵,是离战士最近的首长。吃一锅饭,睡在连队,查铺、查哨,晚点名,战士的一举一动都离不开连长的目光。安排训练,发布连嘉奖令,宣读作战命令,连长是那样严肃。也许,就是这平时的厮磨,连长成为连队中的权威中心,是连队的父母官,是战士们的兄长。至今,连长已经两鬓斑白,仍然不忘鼓励麾下进步、关怀麾下成长)。      基指的捷径,是工兵新开辟的,在山谷里直上直下,陡面就像刀切似的。这里人迹罕至,即使是越人也未见得到此,是原始森林。与热带雨林不同,参天大树和藤状植物不多,树木不直也不是很粗,越国特产的红木应该在其中。所谓的路,就是工兵在陡面挖一个个可以落脚的壁坑(有一点像攀岩)。山谷,就是一个大沟、一线天,人不能并行。沟底有一丝细流,水里的石头又硬又滑,行进速度慢极了。可以看到从骡马身上卸下遗弃的炮弹箱,年份是六十年代的,再往前,还有卸下的马鞍。即使耐力十足的骡马,此时,也不堪重负,况人乎。眼前浮现出毛主席的遒劲书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学生时,临摹过此名句,甚浪漫。不成想,有生之年,竟能身临其境,知其所以然,壮哉。还没有看到沟的尽头,又攀壁直上了,几乎是直角,要不是长了几棵树可以抓扶,若登天呀(还好,儿时淘气,房后的山和沟,是我们快乐的所在,那时候练就的攀爬本领,有了用处)。                                                                         在陡壁面前,伤员、担架及骡马是无法通行的,驭手们没有神通,能够把这些曾经起到特殊贡献的骡马战友带走,他们被弃留在那里了。要知道,这些四脚着地的战友和驭手配合,闯过多少难关,背负多么沉重的任务,况且数日没有进食,明显消瘦。有两匹黑色的骡子试图攀登,还是掉了下来,其中一匹勉强站了起来,另一匹则长卧不起了。一连通信班的两匹马,也留在那里了。他们通人性,当驭手离开时,不鸣不动,眼角是湿的。驭手和战马相处多时,相互间有感情,怎么能忍心留下他们呢(现如今,宠物去了,主人尚悲伤数日。抛弃战马,驭手将终身自咎)。但这是战争,战争无情呀。在121师穿插队伍中,谁也不愿意掉队,向目标奋进。即使是没有思想的骡马,不待扬鞭自奋蹄,志在千里。人流、铁流、畜流滚滚向前,万众一心,气壮山河。不踏平高平,誓不休。         翻过陡壁,又是一个山谷,地势宽缓了些。地上有不少遗弃的物质,甚至有防毒面具,步兵们真是太辛苦了。干粮罄尽,不少是扔在奔袭的路上,现在,还要赶在我们前面开路,英雄呀。在基指前进的道路上,都是步兵先行,为我们打开通途,基指是踏着他们的足迹和血迹前行的。在平时,我们通讯兵是技术兵种,为人略显文雅、优越。步兵摸爬滚打,为人略显粗野,通讯兵常常高看自己。战争改变了我的认识,我尊重步兵,步兵是老大哥。我想起了《南征北战》里铁牛扮演的一团一营战士,他说得对,解决战斗还得靠步兵。      走了一段,有敌情,队伍在林子里等待。这时候,我看到趴在我前面的老兵郭留群身后背了一件军用干部大衣,我疑问哪来的呢?他说是毛3号给的。此时,毛3号和师座就在不远处席地而坐。军用干部大衣,对一个战士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何况是军长的大衣(广州军区,战士没有大衣。不少战士复员时,将冬装和棉衣各一套,改制成一件大衣。届时,驻地周边的小缝衣店,忙的不可开交。村里裁缝不入流,手艺与兵工厂比不了,改制的大衣粗糙。但老兵们还是满心欢喜地穿上她,回到家乡,质朴的可爱)。队伍又往前挪了挪,可以看到一大快洼地,上有几间民房,那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四周的山上,零星响着枪声,不见人影,越人火力封锁了这条路。这段路,我们是小跑着通过的。那几间民房空无一人,一路上虽高度紧张,却未遇险情。         越人很有作战经验,专门打背手枪的,是干部,背公文包的,是参谋,背天线的,是通讯兵。离背冲锋枪的远点,因为背冲锋枪的是班长或老兵,不好对付。战前,师司令部干部换了一批配枪,枪小型化了,枪套裸露式,几发子弹别在枪套上,有点美式装备样。换了新枪,配枪者神气了几分。到了战场,方知实用性高于一切。穿插中,要么是伏击战、要么是遭遇战,任何时候,这小枪不如冲锋枪。行进中,我在明处,敌在暗处,配小枪者,是袭击目标。不少干部,不用枪套,把枪纲套在腰带上,手枪放进衣兜(四个兜的作用体现出来了),公文包也伪装起来。只有通讯兵的叶式天线,无法伪装。我军官兵一致,很难从着装上辩出职务高低,军官有了很好的掩护(战后,看了一些国外战争片子。英、美、苏、德、日等军事强国,军官的着装和军衔,在战场上是很醒目的,起到指挥和身先士卒的作用。当然,他们也是射手的首选目标,危险与荣誉并存。巴顿将军在穿插德军防线时,钢盔上赫然印着三颗将星,士兵们都愿意跟他冲锋陷阵。我军恢复了军衔制,那些肩上的满天星,胸前的五彩缤纷,平时是荣耀,战时则是责任)。                                                                     上了半山坡,没有遮拦,暴露面大了,可以看到掩护部队的轻重机枪和82无后坐力炮,对着我前进方向右侧的山斜面盲射。我们躲躲闪闪地前进,可掩护部队就暴露在坡上,没有任何遮挡,同是军人,步兵却无所畏惧。突然,头顶“轰”地一声炸响,气浪差点冲倒人,有点蒙,不知道是炮打过去还是炮打过来。定神回看,头顶的82无炮炮口淡淡地冒着烟,自己人的炮响,震天响也不慌。听炮手说,后悔没携带燃烧弹,否则怒火喷出,越人就无法躲藏了。对面山上灌木遮蔽,便于藏身,越人不多或是不敢轻举妄动,在放冷枪。起起伏伏,又卧倒,忽见眼前一位掩护战士小腿中弹负伤,血鲜,似盛开的木棉花。他面部表情痛楚与惊恐交加,全没有文学作品里那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没有像美国大兵伤后那种自然的哀嚎。我还在卧倒,允许思想继续活跃。我想,我负伤了也许也这样,也许不如他坚定。我还想,什么叫军人,我说不清楚。但眼前这位战士,为掩护战友而英勇负伤,把安全留给了他人,自己承担了危险。他就是一个军人,一个真正的军人。哪怕他忍不住痛楚而像美国大兵那样嚎叫,他仍然是一个真正的军人,我用目光向他送去崇高的敬意。军医一面安慰他,一面有条不紊地给他注射防破伤风针剂、喂服止疼药。看样子,这位军医,不是第一次处理重伤情,他不仅会战地救护,还会做思想工作,给初战和初次负伤的战士,带来了极大的抚慰,比美军的牧师强多了。也许,不是每一个军医都能做到如此(战后,在桂林181医院,有幸遇到这位战友。不幸的是,他负伤的小腿已截肢。望着他的身影,我在想,战争中,死伤是难免的。一个战士的死伤,对于一个将军来说,无足轻重。对于国家来说,微不足道,古今中外,皆如此。但是,一个战士的死伤,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影响却是重大的。对于农村籍家庭,尤其是贫困农村,影响更甚。因为,他们都是青壮劳力,失去他们,就意味着一个家庭失去生活能力和生活幸福。国家和家庭,孰轻孰重,作为一名战士,如何拿捏呀。我曾是战士,我期望,战士就要冲锋陷阵,但身后事,国家一定要拿捏好。8.6海战英雄麦贤德,头部负伤,神志不清。即使那样,仍不忘自己是一个义务兵,是流血、牺牲都不讲价钱的兵,义薄云天的境界。79越战,烈士抚恤金数百元,市值不及一头猪牛,真真是为国捐躯了。烈士无语,我想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国民,能不能再大度些,再厚重些。让那些为保卫家园而失去生命的烈士家人得到安慰,让即将冲锋的战士没有后顾之忧。战场上,让战士刀枪不入,那是神话。硝烟散去,为战士和烈士多做善事,还有什么理由做不到么?今天,美日虎视眈眈我海疆,我航母有了、歼20有了,利器不乏。更要培养、影响和激励百万热血男儿驰骋疆场,保我河山)。

琳琅天使 发表于 2019-4-21 21:47:40

      听那位在越战中失去大哥的姐姐说,她们家的父母亲现在每个月都有2000多元抚恤金,生病了当地政府也会出医疗费的,年节还有政府去慰问,前年政府还安排了她们全家去烈士陵园看望她大哥的陵墓,当地也接待得很好,想得很周到,她们还是很感动的。只是,她还是老说:我哥哥好好哦,要是不死,现在多能干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越战日志1979.2.21(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