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甴拍客 发表于 2018-4-5 17:10:02

一个公务员的思考:当我们从北上广深回到家乡

一个公务员的思考:当我们从北上广深回到家乡

【文 | 功不唐捐,我是公务员原创出品】
我的故乡

我的故乡在鄂西南的某县市,所在的县市曾是湖北20个老工业基地之一,人口近90万,是所在地市经济实力较为前列的地区,跟长江中游地区很多地区一样,我的故乡河网密布,草木葱郁,物产富饶,风光旖旎,虽然我走过武汉、深圳、上海、北京、伦敦、巴黎......虽然我的故乡只是一个中部地区普通的小镇,但回忆起故乡依旧觉得是个柔软的地方。
跟很多返乡手记回忆的故乡一样,从我离开故乡到处求学故乡确实有了很多变化。
一是所在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好,历任几位市委书记、市长(县市)均提拔到了副厅级的市委常委或省直部门,这就从一个侧面看出我的家乡的经济成就还是不错的;二是我家所在的乡镇是我市的一个旅游开发区,也是除了市区之外,经济、人口、发展潜力均是第二,历任的镇党政主官均是提拔到了处级职位。在中国基层政治生态中,政治生态是经济生态的集中反映,从经济潜力和政治潜力而言,我的家乡属于中部地区发展的较好的地区。
我自高考之后去省会求学四年,后读研在北京三年毕业后留京工作,七年间只是春节、暑假短暂回乡。现在只能是春节、公休假才会家乡的感受就显得更加理性,深刻,究其原因有两点:
一是随着学历的提升,自己的知识深度、思考方式、思维深度、社会阅历开始急剧提升,看待问题的方式更加针砭时弊。二是虽然出身于农村但是成年后开始在城市里的学校长期居住,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衣着打扮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慢慢的向城市环境趋同。
从15年返乡手记开始走红以来,我陆陆续续看了很多返乡文章,这类文章都有几个特点,一是写作者学历层次均较高,很多文章均以“某硕士的家乡的.......”“某博士眼中的故乡......”,这些作者要不就是在校的硕博士群体,要不就是记者、编辑、公务员这类的知识分子群体。二是这些作者是长期生活在第二故乡的,也就是自己长期生活、工作的城市,他们只有在春节才回到儿时的故乡或者说是自己父母的家,一方面他们掌握了知识、见识与舆论传播的渠道,有这个能力通过自己的文字向社会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他们像候鸟迁徙一样,将自己的半个月或者一个月的生活地域迁移到了另一个地方,从一处到另一处突然间会有点格格不入,若有所思就激发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为什么长大后自己再回到家乡会有不同的感受,会觉得跟自己儿时的家乡不一样了呢?
其实,不是家乡变了,是你变了而已。
要是一年回一次家,哪家修了新房子,道路进行了返修,新上马了哪些工业项目自己会觉得改变很大,但是长期在家乡生活的人会觉得改变不是那么明显。从最近几年回家自己的感受和见闻,有几个特点是很突出:
1,愈演愈烈的人情风
在鄂西南地区谁家办酒席叫“走人家”,随的份子钱叫“上人情”,给谁家钱就是给了谁家人情,每家办事的时候会用专门的笔记本把谁来的钱的姓名、金额登记起来。
办酒席的事由有很多,婚丧嫁娶、生小孩、生日、升学参军、乔迁新居这几大类,本来这些事情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热热闹闹也是可以,但是随着人情钱数额的高涨,很多家庭就开始吃不消。
在我家乡,300元是最低的门槛,这就是指那种点头之交,只是认识下算不上朋友的人办事就这这个数目。一般的朋友、同学500元,亲戚500-1000元,自家亲戚普遍是1000元以上,最近两年五千、一万的也不在少数,反正是我给你去了多少你就要回来多少,只需加不能减。办完了酒席还要到处夸耀这次收了多少人情钱,人情钱的多寡成了衡量自己社会资源、人脉广博的反面镜和衡量亲疏远近的唯一标准,因为人情往来数目不一致导致家庭失和、友情破裂的实例真是不胜牧举。
今年张家办、明年李家办,尤其是到了年关岁末更是扎堆办酒席,有时一天七八家根本顾不上吃饭,写完帐就立马走人奔赴下一家。每家都是隔个三五年就办一次,哪家长期不办肯定是财政赤字严重。
就一个普通家庭而言,一年人情往来的数额均是万元左右,基本是一个家庭三分之一的家庭收入。人人都在办,结果是越办越穷,最近几年基层政府、群众也对此深恶痛绝,有些地方的官方或者半官方组织已经形成了村规民约禁止随意办酒席,设定礼金限额,问亲朋好友对此有啥看法,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也好,但是先前我送出去的收不回来怎么办?”
2,麻将馆是怎样一种存在
有一次去姨妈家玩,我记得小时候姨妈家好客总是有很多街坊邻居在门口聊天,最近些年却门可罗雀,我问姨妈原来的街坊邻居去哪里了,姨妈说都在麻将馆。
麻将馆就成了家乡人民娱乐生活的主要场所,经常听到人们调侃,最近两年什么生意都没赚到钱除了开麻将馆的。麻将馆其实就是私自营业的棋牌室,老板买上七八张麻将机,雇上一个做饭的婆婆就可以营业了。在麻将馆可以整天打麻将、免费吃饭、甚至有点麻将馆还包车接送,当然每张桌子老板会收取台面费,这笔收入据说颇丰。笔者好奇的是,哪来的那么多人打麻将?打麻将的钱是从何而来?后来问了些亲戚才明白,其实经常打麻将的人都没多少钱,很多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无非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很多时候因为打麻将弄的夫妻离婚,家庭正常开支都难以维持。
辖区的公安机关也是经常打击,但为何是越打越多?有时听人抱怨,现在不打麻将基本上叫不到朋友,闲暇时刻不去麻将馆连个聊天的人都没有。一方面是形成了打麻将的这种风气,不打麻将的人反而成了另类;另一方面也是农村的娱乐生活实在是太贫乏了,城市里的人基本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单位,每天都有八小时工作制,只有周末才有空闲的时间,空闲了可以去博物馆、图书馆、公园或者看电影放松一下。农村如果不是有农活基本天天是空闲状态,加之现在农业机械的应用,除了农忙时节,农民的实际工作时间很少。农村也缺乏娱乐活动的项目,不打麻将能干啥则成了农村的写照。
3,攀比之风的盛行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农民的腰包也确实是鼓起来,回到农村就会感觉什么都是要比,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是要一决高下。你家的房子修两层,我就要盖三层;你的车十万,我买车就要二十万;吃了什么样的菜,穿了什么样的衣服,开了什么样的车,每家每户都要暗里较劲。
小时候记得一般工薪阶层抽烟就是五元,初中时变成了十元,高中时是十五元,现在回来随便打开的烟盒都是二十元以上的香烟,现在出去吃酒席东家发的礼品就是都是30元一包以上的香烟,办一次酒席就会产生大量的餐饮浪费,但回收到十万元以上的礼金的也不占少数。
很多人宁愿借钱也要买小汽车,打牌都是十块钱一码(10元钱为最低赌注,不同的玩法,最多可使一盘牌开上几百元),并且无论有钱没钱都要打大牌,打小牌觉得自己没面子,会被人看不起(大小指的是牌的赌注金额的多少),唯恐自己丢了面子。一方面是我的家乡这些年来经济确实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只是费解的是我的家乡远远达不到经济富庶的程度,可见奢靡之风盛行。一现在回到乡下,很难看到邻里之间农忙时节互帮互助的场景了,请邻里帮工也是明码标价,人情味变淡,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4,农村经济社会的变化
这里的变化我之谈一个,就是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主要类型为土地互换、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
这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大家并不陌生,并且这些年在广大农村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各级政府会将土地流转的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展示给大家看,主要是给各级领导看这种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取得的良好效果,比如: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城郊观光旅游农业,大规模的现代种植业。尽管这种模式确实是适应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但是究其农民自给自足的传统心里转变可能还更复杂、长久。
曾经一位农民大叔就嘀咕说“这不是‘圈地运动’吗?这又是在扶植‘大地主’”,我解释道“这不是圈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啊,你们既可以出让土地获得收入,也可以去给企业打工获得收入”,大叔解释道现在农村也是50,,60年代的人会种地,70年之后的基本不会种地,也懒得种地。企业的经营模式以后都是机械化,并不需要多少人工。流转后土地进行了大面积的整治,原先的土地地界就不在明晰,单个农户根本是无法要回来,即使要回来了也无法自己耕种。现在稍微年纪小的(指五十岁上下)企业还愿意要,年纪老的他们不会要,一亩地也就几百块租金并不能支付一家人的生活开销,这是租出去容易要回来难。这就隐隐看出了农民对这项发展模式的担忧,他们的子女在城市打工取得经济来源,在缺乏社会养老保障的农村,农田成为了老人们的生活依靠,一旦失去了土地,年纪老了进城打工也没人要,他们的子女也会有老的那一天,他们又该怎么办?
我们该怎样看待家乡的变化

15年开始返乡手记的文章开始在微信、微博和网络媒体上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一些夸大事实、夸张标题的文章更是引起了舆论的热烈关注。
这里面有三个重大因素的结合。
一是时间节点,返乡手记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要也是假期最长的节日,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人们都会有十多天的假期,无论是谁,无论有钱没钱在春节假期都会回家过年,这就有了返乡手记文章获得关注的时间区间。
二是地域空间的变化,当每个人回到自己曾经出生曾经长大的故乡,便不会再关注城市里的CPI、公司的PPT、都市的车水马龙,而是关注到了故乡曾经的一草一木、曾经的玩伴、年老的亲人们,我们开始以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跨度来感受家乡的变化,这是返乡手记产生的空间区间。
三是适应人群的价值观,返乡手记的笔者或者读者大部分都是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再就是生活地域是离开家乡只是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期才回到家乡生活的这一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的社会存在产生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类人长期在城市里学习、工作,其的价值观点和思想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得更趋向于发达城市的形态。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我们回到故乡使得每个人的社会关系就重新发生了链接,我们会和一年见面一次的亲戚聊天,会和多年未见的玩伴打牌,会去拿家乡的现实和过去相比较,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价值观的冲突与感悟。就像《北京折叠》里描述的那样,不同的时间、空间相互折叠,人们就会有思想的错位。
很多人说中国的城乡差别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就连不同的城市之间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城市被区分为了一线、二线、三线,城镇有普通和重点,每个人都被桎梏在一定的空间内向上发展。无论是城市的变化还是农村的变化,笔者认为我们每个人返乡的游子应该理性的看待这样的变化,尽管回到故乡我们会感到格格不入,我们会手足无措,有时我们甚至会痛心疾首,但是请记住,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过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公务员的思考:当我们从北上广深回到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