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对着“爸妈的那盘番茄炒蛋”泪眼朦胧了
别再对着“爸妈的那盘番茄炒蛋”泪眼朦胧了------
今天,你有没有被一条《世界再大,也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的广告片刷屏?片子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在外留学的儿子要给朋友做番茄炒蛋,但不清楚步骤,便微信求助母亲,当意识到,因为时差母亲是半夜起床演示时,他几欲落泪。
我也觉得这片子不错,倒不是其中“母亲温情”击中了心底的柔软,而是因为那盘番茄炒蛋就如同一枚社会切片,深刻揭示出了当下教育中那些蒙着“感动面纱”的积弊。
身为成年人,遇事,哪怕是琐碎的生活杂事,第一反应仍然是找妈,本就是十分怪异的选择。
退一步说,就算网上没有五花八门的菜谱,试错的成本真没有多高,顶多就是这盘不行再炒一盘。尽管剧情是虚构的,但心态却很有代表性:怕走弯路、能稳妥些就别瞎尝试,非常精于成本与收益的盘算,习惯于用别人的帮忙付出去免除自己的试错风险。
尽管奴仆式的父母一直饱受诟病,但仍无法阻止他们在孩子成年、离家以后,依然扮演着“远程客服”的角色,在孩子的困惑面前,时差、疲惫、睡眠质量都不足一谈,能解开孩子紧锁的眉头、换来释然的笑脸,就是最大的满足。
正是这样的教育实践,导致了一些年轻人精神层面的普遍软化。在父母那里,总有可以无限支取的耐心、不计成本的付出和没有边界的溺爱,又何必花费力气独立地面对天地与生命?前段时间热传的“巨婴”一词,是最精到的概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