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甴拍客 发表于 2017-6-11 23:24:20

我来捅捅精准识别的窗户纸(目前看过的最客观、深入的思考)

我来捅捅精准识别的窗户纸(目前看过的最客观、深入的思考)


■来源/大潘扶贫,作者:大潘
毛万春书记在陕西省脱贫攻坚整改推进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作风硬 脱贫赢》,我学完后信心倍增,并由衷佩服。文章既找准了问题,又深挖了原因,还有成体系的一系列解决措施,在宏观上为全省脱贫攻坚指明了道路。本文在微观执行层面,提点个人想法。


“3015元能当贫困户,3025元就不能当?”精准识别看似划出了0或1、是或非的标准,但实际的贫困衡量却远非这么简单。就像有的领导批评我说:“这有点书生气了!”“基层的事不是这么干的”……
“一个村干部管十几户,他不知道谁贫谁富?但关键是他只能说领导想听的话,再加上上级摊派的指标,这让人如何做到精准?”一个干部被我问烦了,生气地说出了上面的话。



精准识别的政策标准很简单,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3015元,不存在“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并且不能触碰“九条红线”。

作为第一识别要素的人均纯收入,一不能查询银行存款,二不能准确记录支出明细,通过问询也只能得到个模糊的范围。更何况沟通方式不同,10个专家组去调查,可能会出10个结果。更有甚者,个别贫困户为宣泄不满,会对上级专家组颠倒黑白胡乱说。所以,得出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依据

理论上来说,执行这个识别标准,只要小学文化,具备常识的扶贫干部,经过一轮识别就可以圆满完成任务。但实际情况是,精准识别了5轮,仍不能符合要求,现在正在进行“最后一轮”的数据清洗工作。原因何在?是各级领导不想做好吗?是扶贫干部不够努力吗?都不是,我亲眼见到领导办公室里的行军床。
那是为什么?贫穷本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非得用数学的方法整出个绝对的划分,那么执行者的主观判断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一轮又一轮,误差率居高不下。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时,发现老百姓最满意的,还是第一轮识别结果。因为邻里乡亲生活在一起几辈子了,谁穷谁富心里都有本账。后来,指标来了,寻租空间大了,关系户、懒汉也都进来了。

精准识别只是一个环节,我们不能只要识别率而不计行政成本,把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花在精准识别这一个环节上。更何况,局部最优绝不可能使全局最优,因为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我觉得,由自上而下的摊派,变为自下而上的摸底统计,然后在工作的过程中动态调整。也就是先有个基础,再采取不断迭代优化的方法,每次迭代都走完“识别-施策-评估”的全过程。这期间,上级部门下发的修正数据,各级扶贫干部产生的工作数据,都只用来优化整个过程。并且,这样的优化过程,八成以上靠信息技术自动计算来完成的。

类比软件工程理论,这应该被称为“敏捷扶贫”。

由衷佩服毛书记的讲话!觉得不远的将来,全省扶贫的景像应该是:领导在借助脱贫攻坚政策红利期,抓紧谋划并落实整体产业发展;扶贫干部在充分挖掘“人无我有”的特色资源,在做劳务培训输出、产业招商引资等实效工作;老百姓在田间地头抓住农耕时节忙于耕种一产,同时在指引下开发和利用三产。

在具体操作上,我觉得应该把握“三轻三重”,即:轻识别、重摸底,轻考核、重发展,轻政绩、重实际。
一、轻表册、重应用,就是不要过分看重填表造册的过程,而是要将摸底建档并有效应用作为着力点。我在部队学车时,老司机告诉我一个诀窍,说开车不能只看到前面一辆车刹车了,而要再往前看一点,知道他为什么刹车,这样才能开好车。 往前看一点,精准识别要的结果不是一堆表册,而是老百姓期望的公平和正义,国家期望的实施精准扶贫的基础数据。有价值的是表册上的内容,让内容变得“在线”,而不是锁在文件柜里“离线”,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在线”就是要用好现成的信息服务平台,把表册、工作日志、帮扶记录、项目和资金管理都放到上面去。
听到“在线”的工作日志又被要求抄写到本子上,仿佛看到当年英国人走进蒸汽机纺织厂砸烂机器一般,拒绝新事物,是因为缺乏自信和安全感,我们看淡这个事件,却更相信趋势的必然!
去阿里杭州总部寻求支持,他们送给我一本书《在线》,是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写的。我读完收获很大,大家不妨一读。同时,我已基本写完《互联网+扶贫的落地和愿景》一书的提纲,希望有人能跟我一起协作。期望新书能加快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的步伐!
重应用,就是将表册上的数据,经过融合分析后,变成脱贫攻坚科学决策的“好参谋”,让精准施策有数据支撑,让各级各部门的扶贫工作在数据的引领下有章有序推进。发挥驻村干部和帮扶干部的作用,对贫困户进行全面摸底和动态更新,形成一个全面细致的数据库。利用“精准扶贫信息服务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功能,结合扶贫干部的工作记录信息,形成支撑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八个一批”的基础数据池,为脱贫攻坚精准施策提供强有力的决策参考 。

如对略阳乌鸡的产业现状摸底,可以籍由各级帮扶干部走访贫困户的工作,采取拍照、手机录入等简单方式,再经由后台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精准地统计出全县的乌鸡数量、分析出潜在容量等信息。这样,就可以对接外部的销售平台,通过以销定产的模式,实现产业精准扶贫和发展。

如果再投入个万余元,开发个数据接口,无论谁要什么维度的数据,一键就能自动导出,实现“一处录入,处处使用”的良好效果,把扶贫工作从填表造册中解放出来,更多用于助学济困、发展产业等实效工作。

二、轻考核,重发展, 就是秉持“授权=信任+支持”的工作理念,明察暗访的考核少一点,基于信息化的自动督促和提醒多一些。“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基层执政目标远不止一个,但每个都需要考核,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工作,往往是一票否决制。哪个都重要,哪个都需要重视。现在,基层干部的工作模式往往是“白天应付,夜里工作”,没太多时间学习、思考和谋划发展。但考核又必不可少,又不能占去基层干部太多时间,怎么办?提高考核效率是个好办法!信息技术和智能系统就能提高效率。例如,“精准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当前就能实现对扶贫项目的初级管理。管理者设定项目主责方,完成时限和检查点,执行方按照检查点上报项目进度,上传项目照片。同时发动平台上大量的驻村干部和利益相关方群众,上传项目的相关监督信息。各级管理者拿着手机就能看到项目进展情况,项目出问题了还能自动向管理者发出预警报告。
其他诸如干部管理、产业发展、基层党建等问题,也可以采取类似方法。
重发展,就是把有限的精力,放在陪同考察和调研上,放在略阳的发展上。“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纠结于过去,无功也无用。相似经历人的遭遇,更不能成为是否作为的参考系,因为发生的已经发生,谁也改变不了。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来到世间似乎都带着天命。
倒不如多想想自己这么多年得到了多少,出于感恩和“天命”,勇敢地为这一方水土担当些什么,抓住机遇发展发展。鉴于此,我觉得领导干部要像鲨鱼闻到血腥味一样,对待前来助力略阳发展产业的各方力量,嗅到了立即“扑”过去,尤其是针对略阳优势特色产业,组团来帮助发展,实现共赢的实力企业。
比如发展“四大乌鸡”之首的略阳乌鸡,泰禾县面积2600余平方公里,乌鸡七、八千万只,实现GDP约130亿。略阳县2800余平方公里,同为四大乌鸡,略阳乌鸡的开发,潜力巨大!

为此,国防科工局于5月12日,搭建乌鸡产业发展需求与外部帮扶力量的对接交流平台 ,邀请了与发展乌鸡产业相关的资本、全产业链运营、智库等三方近10家实力企业(集团),共同探讨以略阳乌鸡这一地标产品为突破口,带动当地农特产品标准化、制度化和人文化的产业扶贫发展之路。这是一个共赢的机会,也是能实现长效发展的产业!
三、轻政绩,重实际。精准识别的政绩,绝对不是“不顾当地实际,把上级的指导意见简单化理解、机械化执行”(毛万春书记语),而是感同身受贫困户的苦与泪,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就是细细体察贫困户家堂、里屋、厨房等贫困现状,细细核查老人养老、孩子教育等贫困原因,细细观察劳务输出、产业致富等发展能力;“到群众中去”,就是利用政策红利和国家扶贫专项资金,不仅解决当前问题,还为将来发展铺平道路。
短期助力上,在危房改造加固和移民搬迁、医疗救助、助学助困、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上,给予帮扶。长远发展上,扫清导致贫困的基础设施落后的障碍,如加强水、电、路、网、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重实际,反而能产生真正的政绩,群众路线“是干部作风硬不硬的‘试金石’” (毛书记语)。无论脱贫攻坚现在有多难,它总会过去。重实际与否,将来的略阳会大不一样。重实际,就是要立足略阳的独特优势、生态禀赋,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点,而不是既要“生态立县”又要“工业强县”,一个时期特点不同,鱼和熊掌只能选其一。否则,还只能是在“把虚的做实,把实的做虚”的怪圈中轮回,将来怎么样,不得而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来捅捅精准识别的窗户纸(目前看过的最客观、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