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楚 发表于 2017-6-3 00:01:07

刘汉俊:《屈原:一个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二)

       屈原的悲剧,在于他自身的不悟。
       他也许没有意识到,他的壮志难酬,除了有小人的嫉妒和陷害外,海层次的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对立,而又缺乏一个强有力政治集团的统治。屈原所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与君王之间的矛盾,是改革与守旧、民权与君权、维权与专制、分权与集权之间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是他的改革思想与君王权力意志之间、国家利益与统治集团利益之间矛盾冲突的深刻反映。而且这些矛盾在内外交困中迅速发酵激化、不断升级,使社会的分崩离析一触即发。外有强梁虎豹环伺,内有蚊蠹贪噬豪取,风雨飘摇的楚国大厦安有不倾覆的道理?屈原满腔热情地想挽狂澜于既倒,无疑要成为矛盾的一方——这是势单力薄的一个人与一个腐朽势力、利益集团的对峙,文弱书生想螳臂挡车,这是他的幼稚、天真与单纯。面对外腐内朽、苟延残喘的统治系统,屈原没有跳出专制权力的樊篱,没有号召民众摧毁专制统治的意识和力量。他不如70年后的农民陈胜、吳广那么勇敢无畏,不如楚国贵族后裔项羽那么气魄盖世,不如流氓无产者刘邦那么无所顾忌。这三拨人都是楚人后代,是他们前赴后继、共同奋斗,三年而灭素,应验了屈原同时代先知的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脱离政治系统,使他失去了权力,脱离广大民众使他失去了根基,屈原水抗争无异于自己抓起头发往上拔,即使拔光头发也无济于事。这是一种不彻底的反抗,但是,反抗总比不反抗好。
      屈原的悲剧,还在于但文人式的愚忠。
      怒也好,怨也罢,骂也好,哭也罢,屈原的忠君思想是不曾动摇的,他的死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源自他所上又的封建传统的教化和传统文化的熏染,源自他的的政治理想对专制统治的倚重和依附、对君王权力的效忠与臣服,源自他的政治品德和人格操守。有人言其为才所困、为情所感。那实在是看低了屈原。屈原的远见与胸怀是他的同僚们无可企及的,只是他有着书生的意气与弱点,崇文而不尚武,有宏韬而少谋略,没有革命的勇气与能力,没有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号召力,没有敢说敢为、揭竿于阡陌之中的魄力,他把全部理想寄托在一个君王身上,一叶障目,看不到时代的趋势、朝代的更替、社会的规律、民众的力量,他的忠君思想显然具有浓厚的愚忠色彩,是一种文人式的抗争,是那个时代无可铣削的胎记。
      屈原以身自洁、以死明志的精神可赞可叹,但一己之净并不能換得天下之洁。他的投江,无疑是投向黑暗、腐朽、窒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汉俊:《屈原:一个值得仰望的文化高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