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相通2016 发表于 2017-5-15 17:41:01

用“绣花”的功夫 突出精准施策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不负上级的重托,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家里几口人?”“劳动能力怎么样?”“年收入多少?”“老伴得的啥子病,医疗费用好多钱?”成了各地各部门的扶贫工作人员走村串户,迅速掌握贫困户概况,了解村民情况,并建立了完善的村民信息档案必须了解的问题,与群众“拉家常、摆收入、找差距、寻出路”,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力求把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做得更实、做得更细,没有把工作停留在层层传达、层层表态上,而是将精力放在落实上,细化量化帮扶措施,整合各方资源,发挥政策叠加效应,通过驻村帮扶机制,使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如何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而不是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脱贫攻坚工作说到底是让贫困户打起“我要脱贫”的精气神,充分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贫困人口大多数是因病、因残致贫,这意味着扶贫成本将越来越高,脱贫难度将越来越大。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越难就更需要下大力气、像习总书记要求的那样“下一番‘绣花’的功夫”,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方法,都要与实际情况无缝对接。”对有自我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支持其自身发展生产脱贫;对自主发展能力不强的,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脱贫。  不找到能切实增收的产业,即使努力脱贫,也极易返贫。“真扶贫、扶真贫”,全省各地都在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土质、交通、劳动力等情况后,找准当地发展致富的“命脉”,将扶贫资金、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真正能为群众带来增收的产业、实业上,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文化、环境背景的特色致富路。  治病要找病根,扶贫要找“贫根”。志之所向,无坚不入。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仪陇县从发现问题入手,按照“不回避、不隐瞒、不打折”的原则,对脱贫攻坚各领域进行拉网式摸排。为增强帮扶力量,该县增加了6000余名结对帮扶责任人,按照“6542”(县级干部帮扶6户、科级干部帮扶5户、一般干部帮扶4户、其他职工帮扶2户)的要求,实现每户贫困户都有一名帮扶人。截至目前,全县1.1万名帮扶责任人已与3.1万户贫困户户户见面,通过看、问、查、算等方式,摸清住房安全、持续增收、惠民政策落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各乡镇根据帮扶责任人反馈的信息进行进一步核实,对照标准,将摸排到的问题逐条梳理,逐级上报。并将问题与贫困户一一对应,建立问题台账,绘制“问题地图”。真正体现用“绣花”的功夫实施精准扶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四川特色产业支撑、产业融合发展、旅游营销先行三大旅游扶贫战略的指导下,仪陇县安溪潮村将蛋鸡养殖、果树种植、稻田养鱼、光伏发电作为立村产业,开发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扶贫模式。当然,并不是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都适合搞旅游扶贫。正如省旅发委主任傅永林所说,“绣花功夫,其实质就是一个‘准’字。抓好全省旅游产业扶贫工作,也一定要因‘花’制宜,一村一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绣花”的功夫 突出精准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