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诗词大门,踏入中华文化的春天
求是网评
打开诗词大门,踏入中华文化的春天
2017年02月11日 15:27:21
来源:求是网 作者:张淑虹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春节期间,央视的一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全国热播,圈粉无数,尤其是“00后”才女武亦姝的精彩表现,更是掀起了一阵“偶像风”,她含笑说出的那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也让很多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诗经》的天然和原始之美。见识了一位位才思敏捷、口吐莲花的选手,我们才明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正含义。沙画中寻得诗境,飞花令秀出才思,一场诗词的宴会让观众叹为观止,更是在朗朗上口的清词丽句中如沐春风,心旷神怡。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一档电视节目似乎触碰了所有现代人沉睡的情怀神经,瞬间唤醒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情思,也让一句句、一篇篇在书本里沉寂千年的古诗词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寥寥长风,蓬蓬远春,雨打芭蕉,绿肥红瘦……古诗词的世界确有一番别有洞天的美感。正如武亦姝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古人说没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一整个春天吧。这多美呀,现代人给不了你。”你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在诗人眼里,自然万物总比人类敏感,对于春天的到来,雨雪有心,虫鱼有知;你再看“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万物生灵知晓着自然最深的秘密,对于自然万物,古人有着最诚挚的谦卑。从“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诗词中,我们最能发现大自然神奇的匠心。
蝉饮清露,月照故乡,杜鹃啼血,松柏不凋……古诗词更是以丰富的意向寄托着诗人的人生感悟、政治抱负、家国情怀。面对永恒的江山、无边的风月,陈子昂吟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愤慨,张若虚写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情思。在诗词中,我们感动于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忠君爱国,景仰于谦“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刚正品格,敬佩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英雄气概。吟诵他们的诗词,让诗人成为我们的偶像,便是在“文化自信”中追寻中华民族最纯粹的精神家园。
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然而今天,我们习惯了简单直白的沟通方式,语音代替了文字,表情包代替了心情。不知不觉间在网络语言里沉浸了太久,我们熟练地说着段子,却无法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深情的长信;我们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却无法对着日记本倾诉哀伤;我们收藏了太多的表情包,却无法向爱人倾诉每一次动情的瞬间。面对“骨横朔野,魂逐飞蓬”的悲壮、“塞客衣单,孀闺泪尽”的凄凉,钟嵘在《诗品序》中写道:“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是的,诗词能够写风骨,传神思,表心志,咏情采。今天,即便我们不能背诗写诗,但是,只要怀着一颗“诗心”,我们仍然能够用更有文采的语言去表达,用有情趣的审美去选择,用更富诗意的方式去生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与“诗词大会”遥相呼应,中办、国办在春节前夕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列出详实的任务清单,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对这项工作进行专题阐述。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我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春天也来了。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是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我们在为节目中选手的才气所折服时,也应该看到,诗词不仅是一种夺人眼球的“才艺”和“技能”,它们更能成为我们走向辽远历史、走向大千世界、走向心灵深处的桥梁。所以,不懂平仄也丝毫不妨碍我们铺陈欣赏。我们期待能有更多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曲高”但不“和寡”的节目,我们期待更多的孩子能像武亦姝一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一方净土,我们期待更多的人能通过鉴赏诗词、阅读经典提升气质涵养,塑造优秀品格。我们期待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春天,让诗词歌赋“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中,化作春泥,清香永驻。
参与,支持。 微笑。 琳琅天使 发表于 2017-2-13 09: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微笑。
http://bbs.yilongnews.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53.pnghttp://bbs.yilongnews.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53.png
好帖http://bbs.yilongnews.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23.png
琳琅天使 发表于 2017-2-13 09: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参与,支持。
谢谢关注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