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家
杜甫在流寓成都时,曾在浣花溪畔筑草庐而居,这就是现今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杜甫草堂,又称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759年,杜甫因安史之乱流亡成都,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称“成都草堂”,并在此居住了4年,在此期间,杜甫共作诗240余首,是其创作的高峰。草堂屡次经历战火,现有的建筑大都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所兴建。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就是杜甫的宏伟抱负。 杜甫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有大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