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一只露娜 发表于 2024-9-9 15:14:31

央媒看四川 | 四川宣汉县:玉米高产攻关30年 跑出三条“上扬线”

<p style="margin-top: 15px; margin-bottom: 15px;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display: inline;" width="100%" src="https://storagep9110.sctvcloud.com/sobey/share/240909/12205025/a49c66e4-cab3-0ae4-8653-258d469f3ca5.jpg" class="succeed-img" contentid="aa861ba32accc85ace1ba07e264ceba2"></p>
<p style="margin-top: 15px; margin-bottom: 15px;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strong>本报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strong>20世纪90年代初,地处大巴山南麓的四川省宣汉县在峰城镇龙泉村开辟了一块高山玉米高产试验田,通过改进玉米种植技术和管理方式,创造了西南地区首个玉米“吨粮田”,并总结出“良、早、垄、密、肥、防”的“六字诀”,被业内誉为“峰城经验”。这场针对玉米的高产攻关一干就是30年。日前,四川玉米高产攻关30年成果(峰城经验)推介暨丘陵山区农机现场观摩会在宣汉县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宣汉县持之以恒30年抓玉米高产攻关,跑出了三条“上扬线”。<br></p>
<p style="margin-top: 15px; margin-bottom: 15px;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看产量,实现三次跨越。自1996年龙泉村以亩产1010公斤实现了玉米从低产到高产的首次跨越后,宣汉县又继续向超高产发起冲锋,屡次刷新西南山地玉米高产纪录。2023年,该村2.68亩试验田玉米平均亩产就达到1290.8公斤。最让人称道的是,近年来,宣汉县在全县大力推广“峰城经验”,玉米大面积单产由1995年的238公斤增长到了2023年的530公斤,实现了专家产量到大田产量的转化。</p>
<p style="margin-top: 15px; margin-bottom: 15px;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看技术,实现三次迭代。30年来,宣汉县玉米高产的技术要领早已从“六字诀”的1.0版本迭代到3.0版本。2000年左右,宣汉县开始探索“玉菜”“玉菌”“玉豆”复合种植模式,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实现了亩均产值的倍增,被称为“峰城经验”2.0版本;最近几年推进的第三次迭代升级,则聚焦于降本增效补短板。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帮助下,宣汉县引进推广肥水一体化技术和适宜丘陵山区的现代化农机,前者使每亩可新增玉米100余公斤,节约人工与肥料成本180元,新增收益180元左右;后者使得“巴掌田”“鸡窝地”种起来轻松了,而且仅机播一项,亩产就比人工栽培增产50.6公斤,同时节约劳动力成本180元,每亩节本增效300元左右。</p>
<p style="margin-top: 15px; margin-bottom: 15px;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看模式,实现三次转型。在技术服务上,改单纯推广种植技术为全程跟踪指导,在推广方式上改单纯技术培训为专家大院、科技超市、数字平台等多功能综合应用,实现了技术推广模式转型。同时,宣汉县培育了72家合作社,改农户单打独斗为“农户+种植大户+合作社”模式,实现了生产经营模式转型。在科技支撑上,改单纯依靠本县技术力量为“内搭平台、外联院校”发展路径,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动,集聚国家、省、市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高端人才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实现了科技研究模式转型。</p>
<p style="margin-top: 15px; margin-bottom: 15px;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5em;">来源:农民日报</p>
<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央媒看四川 | 四川宣汉县:玉米高产攻关30年 跑出三条“上扬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