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小编 发表于 2023-9-26 18:00:15

仪陇: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文化瑰丽多彩

https://uploads.yilongnews.com/20230308/62c305f78e83624a883bb6cde2563459.jpg
●张梓睿文/图
大美仪陇,美在文化绚烂。唐代大诗人元稹留下“新政县前逢月夜,嘉陵江底看星辰”的千古绝句,朱德写下“松青柏翠故乡景,李白桃红大地春”的诗意场景……
近年来,仪陇县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仪陇软实力的有效手段,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多元发展特色文化,基本形成“红色文化引领、特色文化主导、城乡文化联动、多样式文化共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县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先后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川北大木偶艺术发源地、川东北客家第一县等殊荣。
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images/editor_styles/307edffbaca68cb3894ce8f232bbd65c.gif深挖“德”文化打造红色旅游景观带
“两德”故里仪陇,是一片流淌着红色热血的土地,以红色文化为主线的朱德故里景区,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红色文化旅游精品景区。记载着张思德生平事迹的张思德纪念馆,展示了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一生。“德”字园、红军街、红九军政治部遗址以及红色经典广场等,承载着仪陇儿女深厚的红色情怀。
https://uploads.yilongnews.com/20230925/7c597b7c0df4bada054edb865f089c01.jpg
金粟书岩上的“德”字
如何深入挖掘“德”文化,写好“德”文章?仪陇县紧紧围绕红色旅游示范县建设目标,牢牢把握“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弘扬传承好‘两德’精神”总要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有效整合特色资源,持续强化区域协作,着力把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把“两德”故里打造成为仪陇最大的文旅IP、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重要节点,奋力建设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蕴含丰富“德”文化的景点在仪陇并不少见。位于金城镇禹宫社区的金粟书岩,上书巨幅“德”字,宽高各20米,数里外清晰可见。据了解,金粟书岩全长1200余米,在20米至28米高的陡峭崖壁上,排列有序地刻有伟人、名家的书法作品210余幅,真、草、隶、篆、行五法齐备。
“我们十分重视金粟书岩的保护,每年都会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察看和清理,还经常在各学校、社区等地宣传,呼吁群众保护文物。”金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都有很多游客来此赏析,感受翰墨风采。
近年来,仪陇县充分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将金城镇金粟书岩与朱德铜像园、马鞍朱德故里景区、红色经典广场、张思德纪念馆等多个景点连成一条线,以“德”文化为主,进行综合开发,打造红色旅游景观带。
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images/editor_styles/307edffbaca68cb3894ce8f232bbd65c.gif编写校本教材弘扬客家文化
仪陇是四川客家人重要聚居区之一,被客家学界称为“川北客家胜地”。明末清初,客家先民大多从广东一带出发,一路风餐露宿落业仪陇。朱德总司令就是客家移民的后裔。他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州,客籍人。”自400多年前迁徙仪陇至今,仪陇客家人已发展至30余万人。客家人耕读传家、敬宗睦族、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也在仪陇发扬、传承下来。
丁字桥镇乐兴场社区是该县一处客家人聚居地。9月21日,笔者来到仪陇县乐兴小学,走进校门,目光便被一块石碑吸引过去,石碑光滑的表面刻着一个红色的大字——左边“亻”,右边“厓”。“客家先民本是中原汉民,因战乱、瘟疫和自然灾害,迫于生计,他们南迁西移,人走天涯。故客家人将‘涯’字的三点水偏旁去掉,加上单人旁,自创了这个字,作为客家文化的标识之一,读音同‘挨’,义同‘我’。”乐兴小学校长谢东介绍。
在乐兴小学,除了能够听到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教学外,还能听到别具特色的客家话教学。“乐兴这一带基本都是客家人,客家文化最独特的一点就是客家话。为了进一步传承客家文化,我们十多年前就开设了客家话教学课程,让客家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谢东介绍,特色课程每周一节,主要是以客家语言进行教学,以诗词、歌曲等形式为载体,既教授知识,也传承客家语言。
2004年,乐兴小学为传承弘扬客家精神和客家文化,率先组织编写了客家校本教材《我们的根——渊源流传的客家文化》。2020年,乐兴小学又召集专家、学者、教师等研讨、编写了客家音乐、客家舞龙、客家高跷等课本教材,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实现了客家文化进校园的常态化育人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客家文化的参与者、传播者、传承者。
https://bcn.135editor.com/files/images/editor_styles/307edffbaca68cb3894ce8f232bbd65c.gif政策资金支持保护传承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的艺术结晶,是人们口传心授的生活智慧,更是岁月馈赠的宝贵精神财富。一直以来,仪陇县多措并举保护弘扬非遗文化,进一步维护和拓展非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增强了非遗文化的热力和张力,实现了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仪陇金龙舞,民间称其为“耍龙灯”,于2022年5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多年来,仪陇金龙舞始终活跃在基层文化一线,演绎龙舞技艺,传递龙舞快乐,传承非遗文化,激励人们学习龙的坚忍不拔、勇敢奋进、乐善好施精神品格。
“仪陇金龙舞种类繁多,表现形式丰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9月20日,在仪陇县复兴镇,仪陇金龙舞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晓艳正带领舞龙队员进行排练。她介绍,早前为了增加走街串巷及适应各种场合表演的灵活性、以及以家族为组队游走表演的方便性等诸多因素,对龙身进行了精减,留下了五节,由3人起舞,俗称“五节龙”;又因龙衣红黄搭配、金布镶嵌,在太阳光下舞动起来金光闪闪,故取名“金龙”,金龙舞由此得名。
李晓艳介绍,目前,仪陇金龙舞在新政镇、金城镇、复兴镇、宏德中学校、金城二小、德龙幼儿园等乡镇和学校得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仪陇县大力弘扬非遗文化,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构建起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融合相济、统筹协调的新格局。截至目前,仪陇县已成功申报4个省级非遗项目和7个市级非遗项目,今年计划申报3个市级非遗项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仪陇: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文化瑰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