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驷马经验”有感
品读“驷马经验”有感巴中平昌县驷马镇是60年代全国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一面旗帜,“驷马经验”对当时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今天,驷马镇找准新时代“角色定位”,广大干部群众只争朝夕,通过大力推动农文旅产业高度融合发展,让“驷马旗帜”再度高高飘扬。通过走访了解,笔者认为“驷马经验”对当前我县的乡村振兴工作有以下几点借鉴和启示: 一、组织振兴,关键在人才。 借用一句语录,“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乡村振兴的关键和着力点在“人才”,“空心村”呼唤职业农民、产业达人和农业带头人。60年代全国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驷马乡的带头人李景碧成就了“驷马经验”。“大跃进”的1958年,驷马乡的人均口粮不足100斤,59年冬平昌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后升任部长)李景碧带队进驻驷马后,粮食产量一年上一个台阶。三年期满,李景碧不违民意,毅然辞去组织部长职务,转任驷马乡党委书记。今天,驷马镇党委、政府找准“角色定位”,招(回)引农业能人,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全国重点乡镇”、“驷马水乡(4A)”、“父亲原乡”、“巴山美村”等一张张亮丽明片再度彰显“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的醒世恒言。在走访乡民中,他们也坦言:现在下来的部门和领导有点多,遇事不晓得找谁好?村主任喊找村书记,书记喊找第一书记,第一书记说要跟镇上驻村领导和干部商量。踢来踢去,主体不明,责任不清,无人敢拍板,无人愿多做事!象李景碧这样有魄力、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领导越来越少了。 二、文化振兴,关键在特色。 70年代,罗中立作为有知识的城市青年,志愿到驷马乡双城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房东邓开选吃苦耐劳精神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于是他用画笔创作了《父亲》,“父亲”的精神正是时代的呼唤和需求。从油画《父亲》到摄影作品《大眼睛姑娘》戳中了时代人心,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这就是文化艺术的魅力,他不仅能纪录时代,同时也能创造时代!从60年代“驷马经验”到80年代“父亲原乡”再到今日之“巴山美村”,仔细品读会发现,有一条地域特色十分明显的文化脉络贯穿始终。从坚韧执着的李景碧、吃苦耐劳的邓开选(油画《父亲》原型)再到回乡创业,立志勾画“住进乡愁里,梦回山野间”蓝图的新时代农业能人。文化薪火相传,精神代代接续。 三、生态振兴,关键在保护。 在生态保护方面,驷马提出的口号是:“住进乡愁里,梦回山野间”。一是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面积高标准农田改造,保留原汁原味,特别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和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巴山美村”建设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招引的业主从农户手中高价回收废弃的土坯房,保留原有风貌(面子不改),室内加固排险,添置现代设施(里子换装),加持翻山铰子、川剧等经典剧目演出,从而吸引大批外地客人纷至沓来打卡,有效促进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对破坏环境,高污染产业,一律说“不”,该关的关,该转的转。如介于恩广高速、国道G542和驷马河之间的大型养猪场,因废水污染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果断决定予以关闭。不破不立,先建设后修复,为了面子、形象工程,为了GDP,不惜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环境保护“一票否决”高压态势的今天,仍有个别地方和个别官员犯这种得不偿失的低级错误。如高标准农田改造,把坡地推平,把田坎硬化,便于机械作业的想法很好,但问题是浅丘不比平原,元阳梯田能闻名中外,关键在其独特地理优势。田坎硬化,生物的生命通道在哪儿呢?化肥、农药本来就对蚯蚓、黄鳝危害很大,如今又用钢铁水泥堵住它们的命门,你真以为你是“地球大哥,可以任性胡来? 纯属个见,不妥斧正! 有特色的见解,有很强的说服力。 图文并茂,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