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涛 发表于 2023-4-11 11:30:42

乡村振兴之我见

乡村振兴之我见 2021年1月,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方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于是,全国各地开启了轰轰烈烈乡村振兴运动模式,两年多时间来,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有效转移衔接,乡村振兴在祖国大江南北遍地开花。尤其是产业、组织、生态等方面突飞猛进,广阔天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隐患和不足。尤其是文化、人才方面的短板,越来越阻碍乡村振兴的进一步推进。一、“乡村振兴”的焦点是“人才”,没有人,什么事都办不成。 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到首要位置,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互动,需要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呼唤着乡村人才振兴。事实是,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曾经的“6038”部队,而今只剩下“60”一支了。据笔者走访了解,川北某县某村某社,户籍记载:应有农户102户,人口298人,而目前实际常住的仅13人,最小的68岁,最大的92岁。大量房屋无人居住、大批耕地撂荒,桃熟自落无人拾,鸟宿果树享盛宴……成为名符其实的“空心”村。“空心”村83岁高龄的马大爷,看不过去,老俩口起早贪黑,累死累活,耕种了18亩地。眼看过季节了,秧苗因缺水、缺劳力,就是栽插不下去。马大爷说:“前一阵子老天爷开眼,下了几颗雨,但这么大块田插满秧,10个壮劳力加油干也得要一天,而请人栽秧,一天要200块钱,我上哪儿找这么多钱去请人?”几年前,某村一老人孤独过世,一周后才被邻居发现,外地儿女方才赶回家给老人料理后事。高龄孤单老人最害怕过严冬,为什么呢?因为窗外天寒地冻,内心孤苦无依,所以好多老人都没福过上春节!笔者联系的脱贫户黎光顺与共和国同龄,从2014年我们就打交道,至今已整整8年。当初,他身板硬朗,还能上房翻瓦挣钱,农副业也风生水起,不靠低保都能生活得好好的。后来慢慢老去,体力渐渐不支,劳动能力逐渐减弱,只能靠低保兜底生活。2017年前,他每天还能喝几两白酒,而今,不仅不想喝酒了,连饭量都减退不少。尤其是到了去年冬天,行动明显迟缓,想到他自己不亲自动手,连一口热汤都喝不上就心疼。同村82岁高龄的程瑞富,通过国家脱贫政策帮助,住上了新房,吃穿也不愁了。但因老伴多病,儿子一家又长年在外地打工,所以节衣缩食,年终到市场花上几十块钱买了十几斤别人从不食用的低价肉(瘟、母猪肉)准备过年。身上的衣服几十天没换洗过,这样的生活质量,何谈尊严和优雅?!黎万先是该村的“五保户”,不习惯去养老院过集体生活。上午10时还没有吃上早饭,他拖着病体去挑水,半桶水压得扶着树干喘息半天。尽管如此,还是死活不让别人帮忙。笔者了解到,他一天基本上只吃一顿饭,而夏天为嫌麻烦和节省柴火,有时煮一顿饭吃好几天,饭菜变馊、发霉照食不误。养老,尤其是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如何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确保农村老人(尤其是失能老人)尊严地活着,优雅地老去,是目前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如何解决农村缺人这个大课题呢?笔者建议:1.做好“回引工程”。给业主和有志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政策、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让农民成为受尊重、有奔头的职业;2.做好“扶持引导”。农资要控价,农产品要保价,不能出现粮(果)贱伤农的情况。同时,耕地“非粮化”也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油则油、宜果则果、宜桑则桑。农业主管部门、村社干部不能成天陷于政治理论学习和事务性工作中,抓粮油、找销路,甚至带头种粮油,发展生产才是主业,才是硬道理。二、“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文化”,没有文化,乡村就会失去灵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体现浓郁的当代特色乡村文化、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气象,时代呼唤着乡村文化振兴。公共文化资源汇聚城市,农民要学天文就数星星,要知地理就掏阴沟,传统优秀文化不进占广阔天地,封建迷信、招摇撞骗、负面信息铺天盖地,即使在农村有所作为,物质上相对丰富了,但精神上却一贫如洗,乡风、家风、民风,风气日下。笔者近日去了一趟平昌,对该县驷马镇的做法颇为赞同。他们的理念是“住进乡愁里,梦回山野间”。一是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面积高标准农田改造,保留原汁原味,特别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和传统优秀民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业主从农户手中高价回收废弃的土坯房,保留原有风貌(面子不改),室内加固排险,添置现代设施(里子换装),加持翻山铰子、川剧等经典剧目演出,从而吸引大批外地客人纷至沓来打卡。二是,对破坏环境,高污染产业,一律说“不”,该关的关,该转的转。实可谓“保护生态,留住乡愁;面子思乡,里子思享”。纯属个见,不妥斧正!附图片说明:图1:柳垭高标准农田开发;图2:赛金成片的柑橘果园;图3:果贱伤农,无人打理的果园成为鸟儿天堂;图4:高桥成片农田撂荒;图5:脱贫户在《收入认可表》上签字(他说:比挖地还吃力);图6:长里扁患哮喘的75岁黎万先挑水做饭;图7:长里扁92岁高龄任积发老爷子到地里划玉米方格;图8:度门坝81王婆婆带板凳拄着竹杖干农活;图9:长里扁80岁黎光松修果树枝;图10:长里扁74岁脱贫户黎光顺上房顶翻瓦挣钱;图11:《孙女背着婆婆去看医生》(摄影:唐明平);图12:鞋坏长里扁老人自己修;图13:三清老人吃早餐;图14:货车司机为尽快把车开进来,打算用柴火把路烘干;图15:土坯房蝶变品质民俗(平昌驷马镇双城村)。

陈思涛 发表于 2023-4-11 11:30:52

陈思涛 发表于 2023-4-11 11:30:53

陈思涛 发表于 2023-4-11 11:30:46

A00暮雨成诗 发表于 2023-4-11 16:15:51

很厉害哦,多多学习

陈思涛 发表于 2023-4-11 11:30:57



陈思涛 发表于 2023-4-11 11:30:56

陈思涛 发表于 2023-4-11 11:30:55

陈思涛 发表于 2023-4-11 11:30:50

陈思涛 发表于 2023-4-11 11:30:49

陈思涛 发表于 2023-4-11 11:30:48

陈思涛 发表于 2023-4-11 11:30:43

陈思涛 发表于 2023-4-11 11:30:44

陈思涛 发表于 2023-4-11 11:30:45

陈思涛 发表于 2023-4-11 11:30:47

陈思涛 发表于 2023-4-11 11:30:51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乡村振兴之我见